“为人、为师、为学”访谈录:王峥涛教授的治学创业之道

来源:宣传部发稿时间:2018-04-27浏览次数:1164

按:
“杏林中青年人才培养体系”是我校党委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09年项目实施以来,已有150多位杏林学者、杏林青年学者脱颖而出,肩负着传承中医药事业、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责任和使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杏林人才作为“双一流”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人才储备,在医、教、研岗位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屡创佳绩。以“学术荣誉体系”首席教授、讲席教授为榜样,开展“我心中的教授”系列访谈,旨在挖掘学术大家们在个人思想政治素养,人文道德品质及人格修养方面的闪光点,学习教授们如何为人、为师、为学,围绕我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培养和塑造新一代有高尚医德和师德的杏林人才。
 
访谈时间:2018年3月30日
访谈成员:袁建业,姚一博,吴家胜(杏林三组)
访谈地点: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
 
我们的访谈从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困惑到中药学科的发展再到对中医药国际化的认识,从王教授的求学和职业生涯中的心路历程到如何培养优秀学生再到如何兼顾工作和业余爱好,由小见大,以大寄小,从不同的层次近距离的接触了这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顶级专家。
基于“双一流”建设对中药学学科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这时代背景,王教授认为中医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医学的发展是以药学发展为物质基础的,理法方药中“药”是一个核心的问题,药学发展更需传承和创新。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科是全国首批中药学博士点,也是全国中医药院校率先进入ESI  全球前1%的学科,已构建起一条完整的新药研发体系,在推动现代中药自主创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目前许多人认为中药的运用在慢性病以及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颇具优势,其实从某些角度来讲中药治疗一些急症的疗效也相当不错,比如用速效救心丸治疗某些心血管急症。近年来,中药在治疗SARS、流行性感冒等疾病中的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此外,中药在治疗一些病因相对不明确的疾病中所起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对于目前如何更好地开展中药复方研究的困惑,王教授给予这样的解答:中药复方的应用基于中医药理论、经验的积累,中药复方成分往往比较复杂,作用机制也必然复杂。首先中药复方研究不能以发表SCI文章为目的和作为主要的评价手段,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解决临床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为目的;其次中药复方研究和其它研究一样,要尊重科学的规律,不能够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是尽可能的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抓问题的主要矛盾由浅入深。举个例子,同一味药有多种功效,在不同的复方中其发挥的功能可能不尽相同,我们是否可以根据一个复方中每味中药的实际功用分别给每味中药确定一种代表成分,然后组成相对简单的新复方进行研究?这个成分一定要根据相应中药在这个复方中所起的具体功用确定,而不简单的只是传统认识中的所谓“主要药效成分”。
王教授谈及自己的求学生涯和治学经验及恩师徐国钧院士对自己的培养和影响时,感慨理想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过来的,一开始不一定有多么宏伟的目标,但只要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干一行爱一行,凭着勤奋和执着就一定会不断提升能力水平,不断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所以,王教授对青年学者的忠告和建议是:首先专业研究方向一定要和国家的需求相一致,其次不要过分追逐名利,要踏踏实实地、持之以恒地做那些有益于社会、能切实改善民生的有意义的工作。同时王教授也指出,师生关系虽不一定像古代的“师徒如父子”,但也绝不应该成为类似“老板”与“雇员”的关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学,彼此相互理解,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所以在王教授的倡导下,目前中药研究所已经开始实行“导师值班制”,每天有一位研究生导师值班负责为全所的研究生答疑解惑。
王教授不仅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同时也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整个团队的灵魂,谈及团队的发展和如何保持团队的凝聚力和创新活力,王教授认为交流和沟通非常重要!无论是在大团队内还是在小团队内,成员之间、个人和集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都十分重要,尤其在现在专业分的越来越细致的背景下,更需要多交流多沟通。通过平等的对话和互动、思维碰撞、视角交换,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不仅有利于取长补短、团结合作,而且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这些都是团队不断发展和保持凝聚力与创新力的原动力。
在现实生活中,王教授不仅科学研究做的好,还培养了很多与专业相关的业余爱好,比如在识药、采药的中药生药教学实践中他慢慢喜欢上了摄影;在对中医药理论的研读过程中喜欢上了古诗词,王教授经常用文字记录一些人生感悟。2018年春节王教授曾作了一幅对联,引用于此与大家共勉:
四十年求学、治学,学无止境当发奋;
三零载创业、修业,业有专攻待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