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为师、为学”访谈录:针灸推拿学院院长房敏教授谈成才感悟

来源:宣传部发稿时间:2018-05-23浏览次数:1504

按:

杏林中青年人才培养体系”是我校党委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09年项目实施以来,已有150多位杏林学者、杏林青年学者脱颖而出,肩负着传承中医药事业、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责任和使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杏林人才作为“双一流”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人才储备,在医、教、研岗位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屡创佳绩。以“学术荣誉体系”首席教授、讲席教授为榜样,开展“我心中的教授”系列访谈,旨在挖掘学术大家们在个人思想政治素养,人文道德品质及人格修养方面的闪光点,学习教授们如何为人、为师、为学,围绕我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培养和塑造新一代有高尚医德和师德的杏林人才。

采访时间:2018年3月30日

采访地点:针灸推拿学院院长办公室

采访人:杏林学者第二组

       回顾整个采访过程,我们从房敏院长的个人成长聊到了他所钟爱的推拿学科,聊到了对中医发展的思考,也从他个人的感悟中体会到了作为中医人的热诚、执着和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

当年的我

房老师的故事总离不开新疆,在那里他和中医结缘,并早早的确立了人生的前进方向。提到早年在喀什工作的经历,他说:“当时喀什卫校附属医院条件简陋,中医科只有门诊4位医生,那段时间里,我一直就常驻在诊室面对越来越多的患者,值得回忆的是,有很多维吾尔族患者慕名来找‘汉族巴郎医生’;争取医院开设中医科病房后,更是没日没夜的值班。”随着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他对所学所用的思考也随之深入,常常因为棘手病例、疑难杂症翻阅典籍,寻求良方。当问及西部边陲带给他最大的收获,他想了想:“现在看来,相较业务能力的提升,个人品质的磨炼更为珍贵,我后来的发展也因此受益良多,如果用几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潜下心做事!”

1993年考研到上海求学开始,他的人生轨迹开始了新的转变,唯有“潜下心做事”始终如一。回顾从读研到成为学科领军人物的人生经历,对于推动中医学发展的科学研究,他经历了从茫然到熟悉、到挚爱的过程;访谈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房老师“潜心做事”的情怀、发展推拿学科的担当、不忘初衷的激情、有序规划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在西医骨科一年的进修学习,让他真切明白了临床症状体征与解剖结构的关系;与交大、复旦的生物力学科研合作,让他清晰明了以力为代表的推拿疗法传承发展的关键核心;赴哈佛、剑桥大学的短期访学,极大地拓展了他的大局观和国际视野。对比现在的科研学术环境氛围,他不禁感叹:“20年前申请课题标书没有电子版本,完全是手工将写好的标书一段段裁剪下来,再拼接到标书表格里。那时的我多么羡慕现在的你们,有互联网、手机、笔记本电脑可以随时查文献,做文档,完成电子化申请。”

现在的你们

采访话锋由“他的羡慕”转到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中医人,对此,房院长分享了颇多的人生感悟:“一是要依托平台,上海中医药大学这个平台给了大家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你们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各项软硬件资源,为各自热爱的学科‘潜下心做事’;二是要保持对中医的兴趣,科研教学临床是件‘苦差事’,唯有兴趣才能让你为之坚持并视其为一生的事业,‘潜心做好事’;三是‘潜心做事’没有捷径,除了更多的付出时间和精力,别无他法可寻。”

说完感悟,他还不忘问我们如何规划自己,当我们面面相觑、一筹莫展之时,他给了大家一个极具操作性的建议:“‘做事’别看得太高太远,每年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年终时自问是否完成了目标。一年一个目标,三年大变样!”。采访之后,我们翻看了房老师的履历:2000年入选首届“医苑新星”,2001年入选“科技启明星”和“曙光学者”,2005年入选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07年成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上海市“领军人才”……,这些应该是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同时也见证了他一路走来的不凡轨迹。

学科的未来

提及中医针灸推拿学科的未来发展,一路走来的经历使得房老师的审视角度更加多维和立体。首先,他认为学科发展、团队发展归根结底要通过个人发展来聚焦体现,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海,培养具有全局意识、未来视野和奉献精神的针推人才是学科发展的根基,这和大学杏林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高度契合;其次,要将针灸推拿二级学科当做一级学科建设,整合教学、科研和临床的优势资源,发挥医教研系统化平台的集合效应;最后,注重国际合作的全方位展开,与海外教学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机制,以我为主,中为洋用,洋为中用。“今天,要论发展,哪怕是步伐慢一点,就要落后一大步!”对比兄弟院校,房老师常常会有这样的忧患意识。

房老师的采访很快结束了,这是对他心路历程、人生感悟的一次简短解读,也是我们对“热爱、执着、追求”几个关键词的重新认识。回顾上海中医药大学自1956年建校以来,历经60余载风雨变迁,正是有这样一位位心系青年人才培养、学科未来发展的精英骨干,令我们年轻一代对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未来,对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满怀期待、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