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为师、为学”访谈录:基础医学院方肇勤教授的中医科研观

来源:宣传部发稿时间:2018-06-15浏览次数:1010

按:

杏林中青年人才培养体系”是我校党委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09年项目实施以来,已有150多位杏林学者、杏林青年学者脱颖而出,肩负着传承中医药事业、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责任和使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杏林人才作为“双一流”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人才储备,在医、教、研岗位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屡创佳绩。以“学术荣誉体系”首席教授、讲席教授为榜样,开展“我心中的教授”系列访谈,旨在挖掘学术大家们在个人思想政治素养,人文道德品质及人格修养方面的闪光点,学习教授们如何为人、为师、为学,围绕我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培养和塑造新一代有高尚医德和师德的杏林人才。

访谈时间:2018410

访谈成员:国海东、董杨、丁越(2017杏林团队四组)

访谈地点: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7414办公室

方肇勤教授是我校基础医学院实验中医学教研室教师、“学术荣誉体系”文科资深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上海市教学名师、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医基础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

方肇勤教授自1978年在我校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整整四十载。在这次采访中,方教授主要围绕中医药科学研究的思路、中西医结合的困惑、树德育人几个方面向我们做了解答,让我们受益良多。方教授对中医药研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运用掌握的前沿科学进展和技术手段带领团队与时俱进;注重人才的培养,善于正面引导,并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教学氛围;他对学生包容关爱,随和但不失严谨,给我们此次的访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我校大力发展建设一流学科,加强多学科交叉合作的背景下,针对许多青年教师面临的自身非中医背景的问题以及不知如何做好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困惑,方教授结合自身的经验,提出学术研究中需要明确的两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中医?他说,中医主要由中医出身(如中药院校毕业)和从事中医行业(如中药院校、中医医院等)两类人群构成。所以作为中医药行业的青年教师,自然是中医人。其次评价中医药研发成果的标准是什么?从长远看,其标准是对当代生命科学、医学的贡献有多大、有多少。如果在今后国内外的生命科学、医学中广泛采纳和引用中医药行业的发现、发展,那么我们就完成了历史使命,否则就没有尽到责任。所以作为中医行业的青年学者,要时刻保持好奇心,若在科学探索中发现的问题是代表生命科学、医学方向的,就要持之以恒的坚持研究;要以生命科学和临床学科需求为导向,而不要动辄就怀疑所开展的研究算不算中医、算不算中西医结合,作茧自缚,蹉跎年华。

作为学科带头人,方教授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开展各项教学和科研的探索,对青年教师如何做好中医药研究也给出了宝贵的建议。他说,我们祖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开展了大量和有效的探索,开创和发展了著名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提高了疾病诊治的疗效。几千年来,使中医药学、中医药治疗学长期在国际上领先。遗憾的是近几十年来,西医实验医学兴起,医药和卫生知识迅猛发展,随着抗生素发现和普及后,其治疗优势迅速建立。西医学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实验医学高效的探索和发展。因此,中医药继承和发展务必借鉴,普遍采纳实验的手段方法,提高研发效率。

在树德育人的教育道路上,方教授教学经验丰富,身体力行,影响着青年教师们。方教授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带教工作,并指出要提高学生的中医学习热情,有赖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因此,青年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成为学生的榜样,以提高学生专业的学习兴趣。方老师认为对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方式应该不同。研究生和导师的个人接触多,教师在传授学术之外,更需体谅、关心和爱护学生,因材施教、正面引导,对有潜力和努力的学生,应把握学术前沿,亲身带领他们进行实验探索。方教授还从自身的教学经历中和青年教师们分享了自己在研究生带教时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