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70年•岐黄逐梦人 | 寻访师道初心①刘嘉湘:矢志不渝,愿为人民健康事业服务终身

来源:宣传部发稿时间:2019-09-10浏览次数:684

编者按:

70年,追忆似水年华;70年,我们风雨兼程!为庆祝新中国70华诞,值此第35个教师节之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让亲历者、见证者们娓娓道来,以他们独特而光荣的成长轨迹和扣人心弦的人生故事,带领更多杏林人回首初心,重温使命,在岐黄逐梦之路上凝心聚力,再创新功!让我们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致敬!在新时代绘就更加美好灿烂的未来,砥砺奋进!

2019719日上午,由基础医学院青年教师朱凌凌,基础医学院2017级中医学田嘉禾、冷睿同学组成的采访小组,对国医大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刘嘉湘教授,进行了面对面专访。年过耄耋的刘老,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侃侃而谈,在2个多小时的访谈里,为我们娓娓道来自己与共和国同龄长达70年的中医成长之路。

国医大师刘嘉湘,1934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49年开始了从医之路,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恶性肿瘤)首席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和附属龙华医院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95年被评为首届上海市名中医,第三、四、五、六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从一名军医,最终成为国医大师。对于自己的名医之路,他常说:“从16岁到现在,是党培养了我。”

少年军医,军营历练

19498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福州市,那时他是福州市立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出于对人民解放军的敬仰、热爱之情,盼望着参军,当年12月,15岁的刘嘉湘报考了福建军区医务学校,从医之路自此开始。由于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因抗美援朝战争需要,军区医务医校将两年学制压缩课程,于一年内完成,他较为系统地学完了西医基础、临床及战伤等课程,提前毕业取得医学中专学历,毕业后被分配到福建军区第三军分区卫生所,担任卫生员。不到18岁的他在上级军医指导下,开展医疗工作,常翻山越岭,背着一个医药箱和一支手枪,早上6点多就出发,步行120多里地去海防部队,为边防驻地的战士诊治。这段军医经历对少年的他影响很深,向白求恩学习、不畏艰难等精神时时激励着他。

          勤于思考、不断钻研造就了刘嘉湘与中医的缘分。当时部队驻扎在福建海防前线,因为地域、气候等原因,不少战士患上了关节炎、胃痛等病,但因为医疗条件有限,药物比较匮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一天,他在霞浦县城的新华书店偶然翻阅到朱琏编著的《新针灸学》,这本将经络腧穴与人体解剖相结合的书使他对针灸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感觉非常实用,正好可以解决药品短缺的问题。于是他用自己的生活津贴邮购了针具和艾绒,自学起来。先在自己身上扎针,熟练后才为部队官兵和驻地老百姓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刘老回忆说:“印象最深的一次,有位战士夏天操练的时候昏倒了,我一想怎么办呢?正好我针带在身上,我就给他针刺了人中、百会、合谷、太冲就醒过来了。”所以,除了自己看书学习外,勤奋、好学的他还去福安专区医院观摩中医大夫诊病。在条件艰苦、药品短缺的年代,他凭借自身的医学知识和自学的针灸技能为战士们解决病痛,基于他的优秀表现,很快从卫生员升任助理军医,为排级干部,还荣立了三等功。1955年,21岁的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3年,刘嘉湘摄于福建军区第三军分区独立五营卫生所。

虽然事业发展顺利,但他心有隐忧,觉得面对多种疾病,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不够用,于是他下定决心继续深造。由于是中等医科毕业,备考大学对于没有高中数理化基础的他来说非常困难,他买了高中数理化课本,白天工作,晚上学习,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功夫不负苦心人,1956年,他先后被浙江师范学院(现浙江师范大学)生物系和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医疗系录取。在两份录取通知书面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学中医,成为上海中医学院第一届六年制本科生。对于这段经历,他说:“我很感谢党对我的培养,还有部队对我的培养。”

师出名门,奠定基础

当时,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大家云集,程门雪、黄文东、金寿山、刘树农等沪上名家亲自担任主讲、带教老师。刘嘉湘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白天上课,晚上教室熄灯后,他还搬着凳子到路灯下复习,常学习到晚上11点多才回宿舍;同时,还跟随程门雪先生夜门诊抄方。在校期间,他熟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医籍,还曾经凭借超强的记忆力,仅用两天时间便背下整本《汤头歌诀》,成为当时学生口中的传奇人物。

1960年,上海中医学院响应卫生部号召,培养中医事业接班人,决定从首届在读学生中选拔品学兼优、政治过硬的学生定向师资重点培养,刘嘉湘等3名党员学生脱颖而出,被选中调至中医内科教研组,参加备课、听课与辅导工作,并参加第一版全国中医内科学统一教材的编写和审稿会学习、工作。同年,他们还受学校派遣到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曙光医院前身),当时党委林其英书记要求他们在半年内要基本继承张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在侍诊张伯臾老先生期间,白天抄方,晚上查找资料,分门别类整理病证、脉案、方药以及写出侍诊体会,同时还要精读老师们推荐的书籍。因此,他们的内科诊疗思路受张老影响最深。刘嘉湘还长期跟随临床大家黄文东、顾伯华、陈耀堂等学习治疗内外科杂病的经验及学术思想。他还随诊妇科大家庞泮池,学习其辨证治疗妇科及肿瘤的经验,可以说庞泮池老师是他研究肿瘤的启蒙老师。这些临床大家丰富的学术思想、鲜活的诊疗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影响了他,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肿瘤治法,首倡扶正

1962年中医学院毕业后,刘嘉湘留校,在曙光医院中医内科临床工作,1964年调回校本部内经及伤寒教研组任教学工作,及中医内科教研组任教学工作。

1965年起,刘嘉湘开始从事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临床诊疗和研究工作。看着这些被癌症折磨患者所承受的痛苦,甚至夺去生命,他深受触动,于是他考虑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以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角度入手,这才有了扶正治癌思想的产生。

对于恶性肿瘤的中医治疗,当时普遍的治疗思路是:西医用抗癌药物,中医与西医类似,也是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软坚、以毒攻毒的方药治癌。刘嘉湘回忆:“我一开始跟别人差不多,也是以清热解毒的方法为主,后来我总结了大概2000个病例左右,发现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主的治疗,病人症状改善得好,而且存活的时间比较长。而单纯用清热解毒、化痰软坚方药治疗的病人,有的病人近期有点疗效,比如肺癌,病灶就会缩小一些。但后来就不行了,又大了。因此,我感到还是需要根据每个患者体质及症状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才能提高疗效。”于是,他博览历代医籍,查阅大量文献,凡是对肿瘤病因病机症状的描述、治疗方法都一一记录下来。他又重新整理了张伯臾、陈耀堂、庞泮池等老师的侍诊笔记,虚心向病人收集治癌单方验方,并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分析了这些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认识到正气虚损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病机演变的关键。在此基础上,他基于明代医家谓:“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养正积自消”的中医学“扶正”学说,提出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采用“扶正”为前提,达到“祛邪”的新思路,开始了对“扶正治癌”方法的探索。

1968年,上海中医学院成立肿瘤研究组,刘嘉湘任组长,他与基础部几位教师一起,用了两年时间对70味中草药进行了实验动物肿瘤抑瘤作用的筛选工作,从中寻找出能够有效抗肿瘤的品种,提高了当时中药治疗肿瘤的临床疗效。

1971年,刘嘉湘整理了自己所治疗的108例晚期肺癌患者病案,对比发现,经辨证论治治疗后(益气养阴为主,兼清热解毒),存活1年以上患者39例;而只用肺五方(清热解毒、化痰软坚) 治疗的39例患者却无1例存活超过1年。此项临床研究为他“扶正治癌”学术思想奠定了基础。他强调治疗应重视“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合理使用扶正与祛邪法则,进而达到“除瘤存人”或“人瘤共存”的目的,开创了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思路、新方法,具有划时代意义。

1973年刘嘉湘与同事们参加上海医疗队赴贵州省罗甸县沐阳公社巡回医疗。(右三)

1972年,由卫生部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和中国药学科学院主办的全国肿瘤免疫研究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刘嘉湘在全国会议上作了《中医扶正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主题报告,这是国内首次系统提出中医扶正治癌的学术观点和方法。受到与会专家的肯定和重视,并得到免疫学领域权威专家谢少文教授的好评。他说“我认为‘扶正’的本质就是提高免疫功能。让临床资料、实验数据来说话,这样才能让人们,特别是西医理解中医‘扶正’治疗肿瘤到底扶在哪里。”

1993年参加原卫生部代表团出席国际会议。

刘嘉湘的研究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和推荐。1977年,《中医扶正法治疗晚期支气管肺癌200例》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1989年,《扶正法为主治疗晚期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和实践研究》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滋阴生津益气温阳法治疗晚期原发性肺腺癌临床和实验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及2007年,刘嘉湘的《扶正治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年《“扶正治癌”病证结合防治肺癌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研制新药,仁心仁术

刘嘉湘以“扶正治癌”思想为指导,通过临床研究成果转化,研发了蟾酥膏、金复康口服液、正得康胶囊(芪天扶正胶囊)3种国家级新药,均已由药厂生产。其中金复康口服液是国内首个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医疗保险目录的口服治疗肺癌的中成药,同时经美国FDA批准,在美国完成了二期临床研究,这是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首次得到国际认可的口服的药物。正得康胶囊(芪天扶正胶囊)主要作用是提高癌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同时与化疗合用有增效减毒的作用。

谈到为什么要去研发止痛药,刘嘉湘动情的说:“因我接触的大多数都是癌症晚期病人,被癌痛折磨,真是非常的痛苦,而我们作为医生却没有什么办法,一开始口服的镇痛药还有一些作用。后来不行了,改用杜冷丁,吗啡等止痛,日久成瘾及耐药和副作用还是解决不了疼痛。于是发誓要攻克这个难关”。他根据中医“瘀毒内结”“不通则痛”的理论,将临床反复观察及筛选组成的止痛经验方药,把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疗的经验方,研制成新型外用镇痛制剂——蟾酥膏,经市卫生局指定10家医院对332例癌症疼痛患者的随机双盲对照观察,镇痛有效率为93%,并且连续使用无成瘾性和毒副反应,经专家鉴定一致认为是国内外首创的一种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癌痛的新型外用镇痛药。1985年获国家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部级甲级奖。美国、日本等跨国制药公司要求合作,欲以100万美金购置组成方药,均被他拒绝,最终将成果转让给上海中药制药三厂生产,成为国家新药,已列入国家医疗保险目录。

刘嘉湘现已85岁高龄,但仍坚持每周4个半天门诊。五十多年来,他诊治过各种癌症患者超过50万例。他总是尽全力救治并关心每一位患者,常常为体恤病人而辛苦自己,30多年前时常从早晨八点看到晚上九点半,最多一天看了307号病人。这个工作量和强度即使是青年医生也是超负荷的。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呢?刘老说:“我常看到病人为了找我看诊而通宵排队,况且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决定着身后的一个甚至几个家庭的悲喜。在新时代,习主席对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饮水要思源,我作为一个有六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是军队和国家、各级领导、学校培养我,所以我要好好的为人民的健康服务,提高肿瘤治疗疗效,减轻病人痛苦,为促进人民的健康服务。我能够工作一天,好好地过一天,我一定尽我最大的努力。” 刘老的爱国精神和为民情怀正如患者赠送锦旗所书:“良医有情解病,神术无声除疾。”

律己严师,桃李芬芳

刘嘉湘是龙华医院肿瘤科的创始人和引领者,在他的带领下,龙华医院肿瘤科于1970年底开设中医肿瘤病房,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目前,龙华医院中医肿瘤科已有六个病区325张床位,年门诊量50余万人次。1993年已成为全国中医肿瘤医疗中心,2009年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恶性肿瘤)基地,为全国开展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医疗与科研的重要基地,他为中医肿瘤学科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不仅创建了龙华医院肿瘤科,还培养了大批人才,包括硕、博士35名,博士后1名,还有师带徒23名,高级西医学习中医2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已成为国内中医肿瘤专业的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他对学生在业务上要求严格,主张首先必须读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同时应结合临床常读《脾胃论》《景岳全书》《医宗金鉴》《时病论》等名家医案。教导学生的同时,多年来他以身作则,每天都要阅读经典、医案、中西医书刊论著充实自己直至深夜。“我一直相信我们老祖宗有很多好东西,中医药学是一个宝库。我们应该把它继承下来,好好学习,发扬光大。”其次,在强调熟读经典的同时,必须研习苦学,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和必要的技术手段,将传统与现代、中西医有机结合。第三,看病要抓主要矛盾,用药如用兵,所以需熟读《矛盾论》和《实践论》,运用里面的思想和方法指导临床。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采访最后,刘老语重心长的对我们说:“我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为人民医生、教授、国医大师的,今天的我不能忘本,我只有不忘初心,我们是医生,救死扶伤是我的使命,要尽自己所能减轻病人痛苦。作为中医人要自信、自重、自立、自强,坚定中医药理法方药自信,坚定中医药临床疗效自信。”并对我们青年中医工作者和学生寄以殷切希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医精诚,矢志不渝。传承发展中医药特色,融汇新知,为人民健康事业服务终身!”

采访、撰稿:朱凌凌

录音、摄像、拍照、整理音像材料:田嘉禾、冷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