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70年•岐黄逐梦人 | 寻访师道初心⑧杨文英:医德仁心 始终继承发扬祖国医学

来源:宣传部发稿时间:2019-10-05浏览次数:313

编者按:

 70年,追忆似水年华;70年,我们风雨兼程!为庆祝新中国70华诞,值此第35个教师节之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让亲历者、见证者们娓娓道来,以他们独特而光荣的成长轨迹和扣人心弦的人生故事带领更多杏林人。回首初心,重温使命,在岐黄逐梦之路上凝心聚力,再创新功!让我们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致敬!在新时代绘就更加美好灿烂的未来砥砺奋进!

 821日,针灸推拿学院程珂带着护理学专业学生祝灿、骆诗今和中医学5+3一体化专业(针灸推拿英语方向)学生张小芃、丛维琴一同看望了针推学院老教师杨文英。杨文英和他们分享了自己的从医之路和心得体悟,激励青年中医人怀有医德仁心,担起为国家和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杨文英和她先生吴银根夫妇二人对中医事业和对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奉献和热爱深深感染了在场的师生。

杨文英,1942年出生,1960年考入我校,是我校第一届针灸专业毕业生。1964年毕业后,她积极响应“服从全国分配”的号召,与其先生吴银根教授一起被分配到地处湖南长沙的湖南中医药研究所附属医院(现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工作。1986年,杨文英回到我校针灸系腧穴教研室任教,并在国教学院任教一年,曾为我校经络腧穴教研室主任、针灸系系主任、上海市针灸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

首批针灸毕业生,二十二年湘地情深

杨文英和她的同班同学们是全国第一届针灸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为积极响应“服从全国分配”的号召,杨文英去了湖南长沙工作,她的70位同学则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最远的到了内蒙古包头和海南。

在湖南的22年里,杨文英有近8年的时间在农村服务。她曾跟随626医疗队,到郴州桂阳县为当地的赤脚医生做针灸培训,也曾扎根农村,用针灸的治疗方法为农民治疗落枕、腰扭伤等常见病症,为解决当时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农村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大量的临床实践也锻炼了杨文英的意志,提高了她的临床能力。

参加援助医疗,向世界展现针灸魅力

 1982年,杨文英作为湖南省医疗队成员,赴西非塞拉利昂共和国援助医疗两年。当地风湿性关节病和小儿麻痹症是常见病,杨文英用针灸治疗上述疾病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有一位慕名而来的邻国病人,初次就诊时只能靠爬行前进,经过杨文英几个月的针灸治疗,病人可以自己步行前来复诊了,中医针灸治疗的神奇疗效让当地人啧啧称奇。

 90年代,杨文英还曾应邀赴泰国看诊,成功缓解了一位美尼尔氏综合征发作期患者的严重眩晕症状。这位病人自此成了她的“忠粉”,不仅自己天天去杨文英那里针灸治疗,还介绍其姐夫——当时的泰国议长治疗颈椎病。经过杨文英用针灸治疗了两个月,议长的颈椎病症状减轻了大半。感受到针灸治疗的真实疗效,他特地请人写了一篇介绍针灸治疗颈椎病疗效的报道发表在泰国报纸上,无意中在泰国为中医做了推广和宣传。

杨文英还多次赴海外授课,在瑞士和比利时等多个欧洲国家为当地人讲授针灸的理论和临床知识。感受到针灸在海外的应用越来越广、地位越来越高,杨文英为中医的发展感到高兴,也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中医人的使命与责任——让中医走向世界。

行医先为人,基础与临床皆不可轻视

作为一名老师,杨文英要求她的学生们学做一名医生要先学会做人,做一个正直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不做一个唯利是图的人。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要热爱它,因为医生肩负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责任重大,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针灸医生,就要全面地掌握穴位,花时间和功夫把基础打扎实是必不可少的。”杨文英说,“学针推的学生,早上最好不要睡懒觉,要早起来练功。练功不仅对病人好,也对自己身体好,要养成这种习惯。”她不但这么要求学生,自己也是这么坚持的,虽然已经退休多年,杨文英这种习惯一直保持至今。

杨文英还非常重视临床实践,认为要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变成自己看病的本领,临床实践必不可少。脱离了实际,理论只能是夸夸其谈;在临床上多看、多听、多记录,还要学会归纳整理,最后融入自己的临床实践,这样才能有成长有收获。

寄  语

我们读书时提出“要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对于你们后辈青年来讲,不但要继承,而且要发扬。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中医事业很重视,我们更应该有中医药文化自信,把中医工作做好,发扬光大。

访谈团队:程珂(针灸推拿学院)

祝灿、骆诗今(18护理学专业学生)

张小芃、丛维琴(14级中医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