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70年•岐黄逐梦人 | 寻访师道初心⑪陈以平:攻坚克难,中西融汇造福患者

来源:宣传部发稿时间:2019-10-15浏览次数:468


编辑按:

70年,追忆似水年华;70年,我们风雨兼程!为庆祝新中国70华诞,值此第35个教师节之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让亲历者、见证者们娓娓道来,以他们独特而光荣的成长轨迹和扣人心弦的人生故事带领更多杏林人。回首初心,重温使命,在岐黄逐梦之路上凝心聚力,再创新功!让我们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致敬!在新时代绘就更加美好灿烂的未来砥砺奋进!

 20198月,针灸推拿学院徐刚和体育部汪东颖两位青年教师怀着崇敬的心情访谈了龙华医院肾病科创始人陈以平教授,聆听陈以平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珍藏。陈以平酷爱中医,对中医药的探索几十年如一日,怀着医者仁心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病之路。透过她的故事,折射出“中医人”的仁爱之美、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之情、对中医药宝库孜孜以求的奋进之志。这种求真的韧劲和务实的作风值得青年中医们学习。

陈以平,生于1938年,我校首届本科毕业生,龙华医院肾病科首任科主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导师,致力于中医药防治慢性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是中西医结合肾病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擅长用中医药治疗各种类型的肾病,曾获201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十余项奖励。

驻足回眸,追忆那段年轻的岁月

 “1962年,作为上海中医学院首届毕业生,我走出了校门,带着对中医药的执著,踏上了追逐梦想的从医之旅,在从医五十七年的生涯里,我去过边疆,在新疆医学院工作十年;到过伊犁河谷、塔什库尔干高原巡回医疗,为少数民族送医送药;去过上海郊区农村,开门办学、带教学生;但更多的时间是在医院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陈以平谈及自己年轻时的工作经历,“这段难得的人生历练,对我个人的性格品质有了更全面塑造。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段学习和工作经历,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

关于如何学好中医,立足专业做好临床工作,陈以平说到:“多年的中医教育和诸多中医临床名家的传授使我对中医有着一份独特的情怀,我说不清它是一种浓厚的兴趣还是一种执着的追求。但我知道,正是因为这份情怀,才让我在中医求索的道路上不知疲倦地奋斗了几十年。我不求在临床、科研和教学过程中获得多少荣誉与赞美,我只求把我的毕生所学贡献给社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患者。这便是我最大的心愿,或者说是我的梦想,这或许也就是我从事医生工作的源动力。”

半个多世纪耕耘,中西融汇造福患者

陈以平潜心研究,带领团队在难治性肾脏病领域探索出了一条中西医结合的成功道路。如何推迟慢性肾病向尿毒症的进展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节约透析医疗费用?这曾经一直是陈以平及其团队奋斗的目标,在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攻关后,他们终于在国内率先将肾脏病理诊断引入中医辨证论治中,形成病理分型肾病中医诊治规律;首倡“斡旋三焦论治慢性肾脏病”的学术理论,丰富中医肾病学的理论体系;总结膜性肾病的中医诊治规律,建立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成果得到国际认可;通过摸索出一系列肾病的中医治疗规律,形成完整的陈氏肾病系列方,在临床上收获满意疗效。

陈以平用其临床实效向人们展示了:中医不是“最后的安慰剂”,中西医结合治肾病大有可为。

坚持追梦求索,获得硕果累累

肾病难治,原因之一在于良药难求。作为多种单味药治疗肾病的开创者,陈以平始终在为患者寻找“有效果、吃得起”的药。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陈以平最早将冬虫夏草用于治疗尿毒症。后来冬虫夏草价格一路飚升,陈以平及其团队便开始研究冬虫夏草的人工培养物——虫草菌丝,结果证实人工虫草在改善患者肾功能及细胞免疫功能方面,功效与天然虫草相似。

在寻求冬虫夏草的替代品的过程中,陈以平教授又率先发现金蝉花能治疗慢性肾病,开创了蝉花新药用。

陈以平说:“作为医生,就是要不断攻克临床难点,为病人寻找更多良药。”努力治好更多肾病病人,正是她及其团队数十年来不断探索和钻研的持久动力。正是这份坚持让她收获累累,有名医的赠字题词,也有学生的崇敬和爱戴;有沉甸甸的奖状和证书,也有病人的衷心谢意……

春秋迭易,岁月轮回。如今,耄耋之年的陈以平仍活跃在临床一线,诊治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患者,其高尚的医德医风和高超的诊疗技术受到患者广泛称赞,实乃学界之楷模。

撰稿:针灸推拿学院徐刚

体育部汪东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