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70年•岐黄逐梦人 | 寻访师道初心⑲陈凯先:志存高远,革故鼎新推动学校高水平发展

来源:宣传部发稿时间:2019-11-07浏览次数:1607

编辑按:

 70年,追忆似水年华;70年,我们风雨兼程!为庆祝新中国70华诞,值此第35个教师节之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让亲历者、见证者们娓娓道来,以他们独特而光荣的成长轨迹和扣人心弦的人生故事带领更多杏林人。回首初心,重温使命,在岐黄逐梦之路上凝心聚力,再创新功!让我们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致敬!在新时代绘就更加美好灿烂的未来砥砺奋进!

 910日上午,由中药学院青年教师刘颖、吴迎春和中药学院2017级药学专业学生刘志锴、刘艺、宣伊飞组成的采访小组,对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终身教授陈凯先进行了面对面专访。恰逢教师节,在芬芳桃李的簇拥间,陈凯先细细讲述70年鎏金岁月中,他求真奋斗、务实创新与共和国同成长的点点滴滴。

陈凯先,19458月生于重庆,2005年至2014年任我校校长,现任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国家药典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监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被聘为复旦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他还是《药学进展》《新药与临床》等杂志的主编。在担任我校校长期间,他潜心钻研中医药,克服了重重困难,以国家发展和人类健康为己任,带领着学校师生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年少他乡求真知,迎难而上报家国

 1978年的初春,湖南省的严寒还未尽数褪去,恢复研究生招生的喜讯便与春风一起激起陈凯先大学毕业后一直渴望着的科技报国之心。在复旦大学就读时打下的扎实专业基础、在药厂当工人时利用工余时间自学的英语让他顺利考取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生,师从药物化学家嵇汝运先生。同年秋天,为了更好掌握现代的理论与工具,陈凯先前往吉林大学学习量子化学。时至今日,陈凯先仍然记得上第一堂课时的窘境:“那是一堂群论课,上课伊始老师就用英语在黑板上出了一道线性代数的测验题。我以前从未学过线性代数,连题目都看不懂。结果在答题纸上只写了自己的名字,就交了一张白卷上去。”这件事对从小到大都是优等生的他打击很大,其后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老师将线性代数作为群论课程的基础课不再安排课时,直接跳过线性代数从群论讲起。这样的挑战让陈凯先倍感压力,但是他并没有向困难低头,而是白天刻苦学习群论,晚上自己研读厚厚的线性代数教材,一个个不眠之夜,一次次攻艰克难,终于换来了硕果。他的数理方法与特殊函数、群论、量子力学、量子化学四门课程考试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吉林大学时任校长唐敖庆先生的称赞。

在上海药物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陈凯先又到法国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进行访学研究。初到异乡,陌生的环境、难懂的法语、复杂的计算机操作和严厉的教授并没有让他产生退缩的想法。坚持着“不能给中国人丢脸”的信念,陈凯先默默克服困难、不断努力钻研。即便身处巴黎这座艺术之都,他也从未有一刻放松过自己。绝大部分周末与假日,实验室里都能看到陈凯先忙碌的背影。实验室里的所有人都知道,这里最为勤奋刻苦的是一个中国学生,他总是在和负责每天最后清理、巡逻的工人打过招呼之后,才会在深夜里恋恋不舍地离开实验室。秉持着这样的刻苦与不服输的精神,他将困扰自己的所有难题逐一击破,最后不仅取得了学术成就,获得了“尼纳·舒可伦奖”,还得到了严格的法兰西科学院院士BPullman教授的赏识和挽留。

不过,他并没有留在法国,而是带着深厚浓烈的家国情怀与镌刻在心的责任感,回到了他所热爱的故土,继续完成科技报国的梦想。

改革创新抓机遇,革故鼎新勇争先

 200532日,陈凯先来到我校任校长,开始接触于他而言完全陌生的中医药领域。彼时的他对于能否胜任工作尚存顾虑,但是事实证明,没有什么能难得倒知难而进者。在学校领导班子和各级干部的支持和帮助下,他很快融入到推动学校和整个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集体奋斗之中。

在长达9年的任职期间,陈凯先进一步凝练和完善了指导学校办学的思想体系;推动和深化了教育与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了符合高水平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课程和教学体系;提升了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了附属医院的发展建设,显著提升了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基础设施和学科建设水平;贯彻落实了“人才强校”战略,促进了优秀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推动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思考,陈凯先根据学校的性质和特点,提出“把学校办成一所受人尊敬的大学”的长远奋斗目标。九年间,在陈凯先的带领下,全校师生齐心协力、共同奋进,学校学科建设名次逐年提升。在20131月公布的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我校取得了中药学全国第一、中医学第二、中西医结合第三的优异成绩。在人才引进方面,在陈凯先和学校领导班子的大力推动下,许多创新人才和团队被吸引而来,使学校高层次优秀人才实现了“零”的突破,走在上海市地方院校和全国中医药兄弟院校的前列。

众志成城开金石,科技创新结硕果

对于科研方向,陈凯先特别强调,学校要瞄准国家、上海和浦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和中医药事业的战略需求,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增强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在陈凯先的组织带领下,学校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争取和承担了一批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建设了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回忆往昔,最让陈凯先感慨和难忘的还是那一个个为了申报项目而和老师们讨论至月落星沉的夜晚,那一场场反复练习、修改多次却依旧紧张的答辩,那一页页被不同老师的批注填满空白的申报材料……每一次答辩的发言稿,陈凯先都会逐字逐句地修改,每一次申报展示的PPT,陈凯先都会一页一页地审核。大到技术性错误,小到答辩人的神态与动作,他都会一一点评、提出意见。正是这样长久以来的踏实付出,使得学校的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积累经验中,学校的科研团队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收获与成就,在科研领域不断攀登着新的高峰。

在模拟火星载人航天飞行的国际合作项目——“火星500”计划试验期间,学校研发的中医四诊仪代表中国参加该项目。研究成果在国际航天大会上引起各国的关注和好评。此后,国家航天中心拟继续深入开展航天员长期空间飞行的健康保障研究。陈凯先主动和航天中心联系,带领团队上门交流,并向航天中心有关人员作报告,详细介绍中医药在航天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得到了航天中心负责人的认同。回到学校后,陈凯先立即组织学校相关科研人员撰写项目研究方案,他逐字逐句地修改、调整,在修正技术性错误的同时提升了稿子的科学性。最终,在众多中医药兄弟单位的激烈竞争中,我校的合作研究方案脱颖而出,学校成功入选为航天中心的合作伙伴。

推进中医国际化,责任在身国在心

对于中医药国际化,陈凯先心中始终有着独特的见解。对他而言,中医药国际化是每一个上中医人肩负的时代使命。当代医学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严峻挑战,必须进行医疗核心价值的深刻反思和医疗模式的重大改革。而学校的使命与任务就是要把传统医学的优势和现代医学结合起来,用中国特色方案化解当代医疗卫生改革这一世界难题。

陈凯先认为,中医药国际化不能仅仅理解为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软实力或者拓展中医药产品市场,更重要的是实现当代人类追求的理想、解决当前人们面对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传统医学的宝贵价值,体会到蕴含在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思维中的深邃哲理。中国有责任、有义务为人类作贡献,中医药也有责任、有义务为全人类健康福祉发挥作用。

 20091222日,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秘书处正式落户上海,陈凯先担任委员会主席顾问团成员。他多次代表学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会议,作了多次精彩的发言。在一次由法国科学院、法国卫生部及巴黎第五大学举办的中法双边的交流会上,陈凯先代表学校向中法双方介绍学校开展的诸项研究。在这一次西方主流的医学界与中医药学界汇聚与平等交流的盛会上,他的发言是唯一被掌声两次打断的发言。会议结束后,巴黎第五大学校长总结道:“我对中法合作的信心越来越强了,东方医学和西方医学的汇聚才能解决当代医学的问题。”巴黎第五大学也因此加强了与我校的合作,双方共同培养了众多人才。

陈凯先对于中医药国际化的推动让越来越多外国人抹去了对中医药的误解与偏见,深刻地认识到中医药不是仅凭经验的医学,而是一门有完整而独立的体系的、可以在科学理念上自我完善的学科。而他作为一个不是完全从中医药土壤里成长起来的中医药人,也正在用现代医学的思维与语言,不断向世界各国正确解读中医药,以中医药国际化为己任,让更多人更好地理解与接受中医药,使这门古老的学科在新的时代、新的国度里大放异彩。

寄语青年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亲历与见证了这些变化,衷心地为祖国的发展壮大感到高兴与自豪。今年也是学校建校63周年,在这段不短的岁月里,我们学校走过了一段不凡而辉煌的发展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今后我们应当伴随着我们的国家,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向着更远大的前程发展。

未来上海中医药大学应按照校党代会制定的宏伟蓝图,不断弘扬特色和优势,以建设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大学”为目标不断努力奋斗。这需要上中医人心存高远志向,勇担国家使命;需要上中医人脚踏实地奋斗,用青春砥砺奋进;需要上中医人戒骄戒躁循序渐进;需要一代代的上中医人在国家和上海市领导的支持下不断向前推进,将个人的目标和国家未来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校、中医药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访谈人:吴迎春、刘颖(中药学院青年教师班主任)

刘志锴、刘艺、宣伊飞(2017级药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