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70年•岐黄逐梦人 | 寻访师道初心㉒施榕:无怨无悔,为农村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奉献终生

来源:宣传部发稿时间:2019-11-18浏览次数:1421

编辑按:

 70年,追忆似水年华;70年,我们风雨兼程!为庆祝新中国70华诞,值此第35个教师节之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让亲历者、见证者们娓娓道来,以他们独特而光荣的成长轨迹和扣人心弦的人生故事带领更多杏林人。回首初心,重温使命,在岐黄逐梦之路上凝心聚力,再创新功!让我们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致敬!在新时代绘就更加美好灿烂的未来砥砺奋进!

对老教授施榕的采访源于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和上海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推荐,由学校离退休工作处处长蔡贞贞和档案室洪莉、离退休工作处梅泰中组成的采访小组于626日、73日和78日,分3次对施榕进行了深度专访。面对采访小组,八十周岁的老人十分热情,每次都会神采奕奕地讲述自己与共和国共成长道路上的点点滴滴。

施榕,193910月生,江苏东台人,中国共产党员,我校医学伦理学教授、原上海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多年来,他始终把“努力服务人民群众”当作座右铭。2000年退休后,他仍然不忘入党初心,牢记政治使命,坚守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克服身患尿毒症等多重疾病的困扰,近20年如一日坚持为农村医疗卫生、乡村医德教育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事业继续贡献智慧与力量,获2019年“上海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痴心研究,笔耕不辍

施榕是我国农村医学伦理学的开拓者之一,也是我国农村医学伦理学的积极践行者。他创立了乡村医德学和高校医学伦理学教学体系。鉴于此,他的个人档案作为名人档案第一批进入奉贤区档案馆。

施榕长期担任上海市医学伦理学会常务理事,退休后,仍然继续关心并参与该学会的研究工作,负责学会刊物《医学伦理通讯》的撰稿、编辑等工作。同时,施榕还创办《医德信息》并担任总编多年。

施榕主动参与以医学伦理学为主旨的各级各类学术交流活动。2016年、2019年,他先后编撰出版了《往事芬芳》《层林尽染》两部书,共80多万字。这两部书回顾了他在医学之路上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坚持、成绩与经验,也记录了他对医学发展、医学伦理学的一些新见解。这两部书与1997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的《施榕教授文集》一起呈现了施榕比较完整的学术思想。首都医科大学农村医疗卫生研究课题组特地到上海对施榕进行采访,并形成《过往人生并不如烟》报道,收入《乡村医生与乡土环境:观察访谈纪实报告》一书中,向读者再现了当年农村医疗卫生的客观状况,以及当年的“赤脚医生”们在适应和融入乡土环境并服务乡里过程中的困难、挑战和解决办法。

心系学生,潜心教学

退休后,施榕继续承担本专科学生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课程的授课工作。

在教学上,施榕创新提出了以“六情”教育为导向、“三路”育人为途径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创造了“加减乘除”的教学方法。“加”,就是加大信息量,充实学生知识;“减”,就是精讲精练;“乘”,就是除本专业外,增加边缘学科,做到医理相通、医文结合;“除”,就是比较中西医学,在比较中剔除糟粕,取其精华。

如今,施榕带过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乡村基层医院,早期带过的学生陆续退休,师生之间走动也多了起来,每每提到施榕的教育,学生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

 2017年教师节期间,奉贤卫生学校首届学生、奉贤区政协副主席吴梅曾动情地说到:“施榕教授为奉贤医疗卫生工作、医学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事业辛勤耕耘,无私奉献,是农村医疗事业的开拓者,是学生心中的好校长,在此我表示崇高的敬意。”

倾心公益,投身职教

施榕曾先后担任过华亭信息技术进修学院院长、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总督导等职务。退休前,施榕与同事们一起创建上海市奉贤中华职业教育社;退休后,他仍然关心该社的教育发展事业。这几年,为了使该社更好地持续稳步发展,他介绍了许多3040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年轻同志加入,使该社逐渐趋于年轻化、专业化,彰显时代特色,为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增添新生力量。

 20175月,在中华职业教育总社建社百年之际,总社给施榕颁发了一张荣誉证书,上面写有一段文字:“施榕同志,长期以来你怀着对中华职业教育社事业的深厚感情,爱岗敬业,积极作为,用实干诠释事业,用汗水浇铸梦想,无怨无悔,为中华职业教育社各项工作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值此中华职业教育社百年华诞之际,谨向你表示崇高的敬意。”

 20181月,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时任上海市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周汉民为施榕题字:“立德立言,为国为民。”

 2018311日施榕考察思博护理学院

慈心医伦,仁心医德

施榕曾编撰了《乡村医生医德学》,由于针对性很强,故在教学过程中深受学员认可,为我国农村医疗教育的医学伦理学领域作出了积极贡献。

这几年施榕身体已不如从前,但是他仍将坚持每月一次到奉贤区西渡、邬桥、星火等社区服务中心及古华医院等基层,为广大乡村医务人员进行医学伦理学宣讲,这样的宣讲已经持续了近20年。宣讲的主题有“从医患矛盾成因分析看尊医伦理的重要性”“当好习近平新时代的美丽天使”等。

在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成立30周年的研讨会上,著名学者孙慕义曾对施榕说:“你是搞农村医学伦理学的,这一块不能放弃,广大农村基层医务人员需要医学道德支撑,以便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施榕还数次考察奉贤福利院,对该院的临终关怀等工作提出自己的见解。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安乐死的立法,因为这方面的条件尚不够成熟。施榕根据自己的调研资料,推出了“优生优死”、实行“临终关怀”居家养老模式。所谓居家养老模式,就是国家拿出一部分钱贴补居家养老,有亲人从旁照顾老人,既可减轻养老院的压力,又能使老人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关怀。这一模式切合我国当前国情,特别是农村的实际,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认可,被称为“施氏养老模式”,受到国外许多论文引用。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施榕反复学习报告内容和精神,根据当今国内外医学伦理学的现状结合自己数十年党员学习教育心得撰写了一篇题为《而今迈步从头越》的3000余字的学习体会,并应邀在奉贤各社区,向医护人员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励医护人员珍惜当下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广大患者无私奉献。

释疑解惑

心牵农村,送医下乡

施榕对奉贤有着深厚的感情,退休后常下乡参加社区中心活动,探望老年患者,了解他们的病情并开方治疗。这几年,施榕热心社区中医工作,为奉贤区社区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不断提高奉贤区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而努力。

 2000年刚退休时,施榕了解到偌大的一个奉贤区没有心理门诊,他就联系教育局和精神卫生中心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不但亲自坐诊,还请来众多心理咨询专家,组建心理咨询团队,为许多心理障碍的患者提供服务,化解了许多家庭矛盾。该举填补了奉贤区心理咨询门诊的空白。其后,施榕还每年联系华东、龙华、曙光等医院的专家为奉浦街道居民普及健康养生知识和中医药文化,得到居民们的热烈欢迎。

 2018年,施榕还牵线搭桥,在奉贤区中医院的基础上,拟筹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针推伤医院,为解决上海郊区农民“不用药、少用药、能防治”,摆脱治病贵、治病难的顽疾提供了路径。

现场指导

得知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要开设首家养老专业,施榕主动与该校领导联系,帮助他们收集有关资料并参与拟定教学大纲,还帮助他们落实教学实践基地。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015年,施榕不幸患上了尿毒症,血肌酐高达700多,因此不得不采取血透治疗,每周需血透3次,每次4小时。耄耋之年的施榕饱受如此病魔的折磨,仍凭借顽强的毅力,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继续奉献。

指点“迷津”

施榕还加入到了一个以年轻人为主的血透群。有些患者起初很是悲观,觉得自己这一生没有指望了。施榕就以自己为例,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积极鼓励大家与病魔作抗争,他常对病友们说:“咱们这个病,只要积极乐观,只要保养得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10年、20年不成问题。”在施榕的鼓励下,病友们放下思想包袱,提振信心安心治疗。

施榕说:“古人有云‘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我很少考虑自己还能活几年,我的‘养怡之福’就在我的工作与爱好上,只要我活得有意义、有价值,那我就认为我这一生没有虚度。”

 1965626日,毛主席发出了“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至今已54年了。施榕感慨良多:“我永远怀念这个伟大指示,在我有生之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要为农村卫生、医疗、教育事业而不懈努力奋斗。”

访谈:蔡贞贞(离退休工作处处长)

洪莉(档案室)、梅泰中(离退休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