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70年•岐黄逐梦人 | 寻访师道初心㉕王卫春:爱岗敬业,坚守校园抢修服务第一线

来源:宣传部发稿时间:2019-12-02浏览次数:1496

编辑按:

 70年,追忆似水年华;70年,我们风雨兼程!为庆祝新中国70华诞,值此第35个教师节之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让亲历者、见证者们娓娓道来,以他们独特而光荣的成长轨迹和扣人心弦的人生故事带领更多杏林人。回首初心,重温使命,在岐黄逐梦之路上凝心聚力,再创新功!让我们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致敬!在新时代绘就更加美好灿烂的未来砥砺奋进!

96日上午,康复医学院教师吴绪波、基础医学院教师李小茜及康复医学院学生史嘉诚、张靖娴对后勤保障处职工王卫春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访谈。听闻了王卫春在学校工作三十年的经历后,师生们感受到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信念、默默奉献的精神。

王卫春,自1989年开始在我校后勤保障部门工作,迄今已有30年,主要工作是保障学校的供电,以及维护相关供电设备。面对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他和同事们积极应对用电突发事件,确保学校的教学、科研用电安全。

访谈中,王卫春总是笑着将自己的工作贡献轻描淡写地略过,说他做的都是些常规工作。但在旁人看来,王卫春很多工作并不像他描述的那么轻松。

上海是沿海城市,每年夏天都会经历数个台风的侵袭,强风和强降水对学校的电力系统和排水系统都是极大的考验。据王卫春回忆,最危急的一次险情发生在2005年“麦莎”台风过境时。当时由于长时间的强降水导致河道水位饱和,排水受阻,出现积水向图书馆地下室灌入的情况。而地下室中的一座配电箱仍处在运作状态,倘若水蔓延至变电站,可能会导致配电箱发生次生灾害。王卫春和同事详细评估了现场情况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结伴涉水进入地下车库,紧急停止配电箱运行,并且进行了临时封堵处理,防止积水进一步灌入,对电力设施造成损坏,从而减少对学校供电的影响。

访谈当天也正处在台风期间,2019年第13号台风“玲玲”为上海带来了大风和强降水的双重考验。访谈人员跟随王卫春一起,前往一个变电站,现场感受其工作环境和状态,体会到校园电力设施维护工作的辛劳。就在访谈前的几个小时,王卫春已经对学校相关电力设施进行了逐一检查排摸,对排水设施也进行了巡查,做好了应对台风的准备。为了避免台风、暴雨、霜冻、高温、雷电等一系列的天气灾害造成学校的供电、供水、排水系统问题,王卫春和他的同事们每天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放过每一个隐患点,第一时间对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维护。王卫春自豪地告诉采访者,在他的职业生涯里,从没有因为意外情况影响到教学和科研的正常供电。

对于学校的发展,王卫春感受颇深,不过他的观察角度与众不同。王卫春从电力系统的负荷上看到了学校的快速发展。最近几年学校实验楼的电力负荷不断上升,许多新仪器的“入驻”给所在片区的变电站等设备带来了更重负荷。虽然这些设备建造时超前设计了十几年,但可能之后就要通过扩容以满足学校的快速发展需求。而扩容的操作需要停电一段时间,这会对学校的科研带来很大的影响。谈到这个问题,王卫春不免忧心,“怎样实现变电站扩容,同时不让影响师生科研进程”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他心头。

我校近年来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这离不开后勤工作人员尤其是王卫春这样的一线维修保障工作者长期的无私奉献。王卫春提起那些电力设备,总是用“我的”两个字,仿佛这些设备是他的精心照料的患者,而他就是一位医生,或是一位护士,又或是一位康复治疗师,每天给这些设备“检查”“手术”“护理”“康复”。他的目标是维护设备的“健康”,从而为中医学子今后更好地维护患者健康提供学习科研的保障。

工作30年,王卫春已经是这项工作的专家了,作为学校成长的亲历者亦是参与者,30年里他和他的同事们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看似平凡的工作背后是他付出的不平凡的努力。

采访的最后,王卫春发自肺腑地感叹:“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工作的第30个年头。在这30年中,我一直从事后勤工作,全校师生的安全用电、放心用电始终是我们部门追求的目标。同时,我也见证了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园变得越来越美丽。祝愿上海中医药大学越来越好,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

访谈:吴绪波(康复医学院教师)

李小茜(基础医学院教师)

史嘉诚、张靖娴(康复医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