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70年•岐黄逐梦人 | 寻访师道初心㉗王京辉:不畏艰辛,推动中医药在海外开枝散叶

来源:宣传部发稿时间:2019-12-06浏览次数:2263

编辑按:

 70年,追忆似水年华;70年,我们风雨兼程!为庆祝新中国70华诞,值此第35个教师节之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让亲历者、见证者们娓娓道来,以他们独特而光荣的成长轨迹和扣人心弦的人生故事带领更多杏林人。回首初心,重温使命,在岐黄逐梦之路上凝心聚力,再创新功!让我们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致敬!在新时代绘就更加美好灿烂的未来砥砺奋进!

914日,公共健康学院青年教师胡凡和体育部青年教师刘晰娟前往杭州昀辉堂拜访了校友王京辉、朱潇昀夫妇,探寻他们的从医之路。通过对王京辉的访谈,两名青年教师了解到王京辉的成长背景及与中医的渊源,感受到他对母校的深深情怀与感恩之情。王京辉多次表示,要感谢党和国家的信任,感谢党和国家为中医人提供了更多的平台。“不忘初心、心怀感恩”是王京辉的人生态度,也是他的追求。

王京辉,祖籍浙江省东阳市,毕业于我校,是中国第一批中西医结合针灸临床博士,师承上海多位名老中医,现为学校校董、客座教授,马六甲浙江友好交流协会秘书长,浙江省政协港澳台侨特邀委员,浙江省人力社会保障厅行风政风监督员,杭州市侨商会副会长,杭州G20峰会海外侨界形象宣传大使。

十年寒窗,师恩难忘

1985年,王京辉入学我校,是学校1985年第一批入党的3名学生党员之一,后来又成为针推系第一个学生身份的团总支副书记,连续几年都荣获奖学金。1990年王京辉大学毕业时,又被学校选为7名免试直升攻读临床博士的毕业生之一。他说:“这些成绩绝不是仅靠我个人的努力能获得的。师恩深似海。我已把学校当作我的第二个家。在学校,我接受了前所未有的教育,在学校,我和同学们一起苦过、累过、哭过、笑过。说实话,学医很苦,但是有教授们的关心提携,我总是有使不完的劲,永远不会觉得疲倦。”

大医精诚,医者仁心

毕业后,王京辉夫妇毅然决定放弃让人羡慕的三甲医院工作,去马来西亚创业,希望能闯出一番自己的事业。一切从头开始,条件非常艰辛。诊所就设在王京辉夫妇俩租来的住家客厅里,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一张诊疗床,一个以2平方米木板隔出用作药房的小房间就是他们所有的家当。当时中医在马来西亚尚未立法,无法打广告做宣传。王京辉每天早上5点半出门,换4辆公交车,前往几十公里以外的偏远郊区为患者诊疗。日复一日,创业之艰辛让夫妇俩有种漫漫长夜不知何时才能见天明的感觉。几个月后,由于王京辉的医术高超,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往,在夫妇俩妙手施针下,精彩病案一个接一个。

传承文化,造福于民

1998年,王京辉夫妇在马来西亚成立了昀辉堂中医门诊部。2005年,昀辉堂邀请马六甲州政府代表团考察中国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柯桥轻纺城等地,还特别前往了我校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考察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成果。一行人回到马来西亚后,昀辉堂主办、马六甲州政府协办的第一届马来西亚中国商品展销会举行,由义乌、东阳、绍兴等地政府带队,300多家商家参展,在马来西亚掀起了一股马中经贸的热潮。

2005年,在马六甲州首席部长阿里鲁斯旦的邀请下昀辉堂在马六甲皇太子专科医院设立马来西亚第一个中西医结合中心,由阿里鲁斯旦主持开幕。马来西亚卫生部领导专程带领西医师们前往中心参观学习。在海外工作之余,王京辉夫妇先后担任马来西亚新山红星月会、慈济功德会、客家公会、紫英阁义诊医师及新山客家公会医药顾问,为社会作出了许多贡献。就诊的患者中不仅有华人,还有马来人和印度人。昀辉堂不仅推动了中医在马来西亚的发展,也为后来马来西亚的中医立法奠定了基础。

心系家乡,回馈桑梓

2011年,昀辉堂选址浙江,致力于中医养生事业,开发养生产品,回馈家乡父老。20117月,我校教授陈汉平与10余名上海老中医应王京辉之邀赴浙考察,参观磐安县中药栽培加工基地和位于东阳的昀辉堂中医门诊部。陈汉平对王京辉和朱潇昀合撰的《医缘心语》也予以肯定。在行医的过程中,王京辉夫妇运用在海内外搜集整理到的一些几近失传的中医绝技,结合国外最新养生理念和高科技产品,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的诊疗方法和手段,颇具疗效。

不忘初心,心怀感恩

2016年是我校建校60周年,王京辉夫妇创立的昀辉堂为母校捐款100万元以促进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既是对母校的感激,也是对母校的殷切祝愿。

寄语青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年人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为中医药的发展作出贡献!

访谈人:胡凡(公共健康学院)

刘晰娟(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