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 段逸山——不忘初心,薪火相传

来源:宣传部发稿时间:2023-01-13浏览次数:541

段逸山(1940—),男,祖籍江苏,生于上海。1965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培育)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学术带头人。

段逸山撰写、主编学术专著十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担任全国中医院校医古文统编教材58版主编。2016年,为庆祝中医药高等教育60周年,教育部联合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六十位师德高尚、业绩突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国家级“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段逸山亦获此殊荣。段逸山主编的《上海地区馆藏未刊中医钞本提要》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这也是我校首次获得哲学社会科学类的高级别奖项,具有突破性意义,反映出段逸山在中医文献教学、研究方面的深厚积淀和突出成绩。2018年,段逸山荣获“上海市中医药发展终身成就奖”。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在五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段逸山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杏林苑”中辛勤耕耘,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两句话。

一、发遑古义,重视创新

段逸山非常重视医古文课程内涵的建设与教学模式的创新。在他的带领下,《医古文》逐渐发展成为医文融通、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语言文化类课程,并逐步构建成以国家级精品课程《医古文》为核心的中医特色课程群。他重视教学质量,提出“三通”的教学理念,并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在教学内容上融会贯通,适当串联前后内外,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展示一个“广”字;在教学方法上心灵相通,随时关注学生的反映,采取机动的教法,体现一个“活”字;在教学目的上触类旁通,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善于举一反三,突出一个“能”字。以“触类旁通”为例,段逸山认为,我们的学生今后大多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贯彻总书记的指示,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就必须具备研读中医古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的医古文教学要从单纯地解词释义,转变为在基本掌握词义的基础上,重点讲解提炼篇章意义的方法,达到培养教学对象能够汲取古代医家学术精华,启迪现代中医临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医古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段逸山非常重视教材创新。他曾先后经卫生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与招标,主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第5—8版《医古文》与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古籍校读法》。前者内容丰富,体裁多样,选篇精当,并且每版都充实新鲜内容,包括他在古代医籍修辞、词义、注释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几版教材在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使用数十年,获得广泛好评;后者属于开创性教材,是全国中医药研究生教学中首部中医“小学”类教科书,不但被研究生学习奉为圭臬,也成为中青年教师进行文献基础研究的案头书。

他主编教材,从编写大纲的制订、编写队伍的遴选,到内容、体例、字数的审定,乃至一条词语的注释、一个标点的运用,都亲力亲为,反复斟酌。诚如他在《段逸山举要医古文》“前言”所述:“我同医古文打了将近半个世纪的交道,伏在书案前看的,坐在计算机前写的,甚至躺在床上想的,几乎都离不开医古文,牵肠挂肚,梦思魂绕”,所有这些都体现出一位数十年奋战在高校教学一线老教授的奉献与担当!

二、大医精诚,润物无声

《大医精诚》是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名篇,其中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等阐述医德修养的警句。段逸山在课堂教学中,在讲授类似的名言警句时总会结合相关内容,自然而贴切地赞誉古代名医的高尚医德与精湛医技,旁征博引,结合具体案例,既展示中医学博大精深的内涵,又引导医学生巩固专业思想、在“精”和“诚”上下功夫,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段逸山在青中年时期,除了正常课堂教学外,还经常课后出现在学校操场上,晚餐后置身于学生宿舍内,与年轻学子一起活动,促膝谈心。平时在课间更是放弃休息随时回答学生的问题,与学生讨论,解答学生在学业上、思想上的问题,循循善诱,在同学们的心中洒下一颗颗热爱中医、求真务实的种子。即便进入老年,关怀学生的初心不减,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他就不顾酷暑,亲赴志愿者服务的岗位上一一看望慰问,同学们都非常感动。

由于在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方面突出的表现,段逸山先后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系统“创先争优师德标兵”、“研究生优秀导师”、上海市教学名师等荣誉。目前他还是校“跨界协同育人共同体——服务学生成长导师团”指导专家,亲自担任基础医学院“生生”导师团团长。每学年为研究生、本科生开设专题讲座十余次,聚焦中医文献、中医药文化的热点问题,受到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

段逸山以导师的名义向中医大全体学子发出“寄语”,表达了对学生挚爱切望的心境:“中医的历史源远流长,凝聚了厚重的文化韵味;中医的空间广阔无垠,洋溢着磅礴的创造力量;中医的前景眩人眼目,铺设成崇高的生生大道。矢志于祖国传统医学,应当成为终身不二之选。我切盼你们遵行‘志’‘识’‘恒’三字:有志则不甘平庸,有识则不敢自是,有恒则不致无成

三、教书育人,孜孜不倦

段逸山甘为人梯,非常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他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传承工程的导师之一,亲自为入选“段逸山研究室”的骨干教师挑选专业书籍,多次开设主题讲座,为中青年教师夯实学术功底,规划研究方向。在段逸山的悉心指导下,目前研究室有四位中青年教师获得国家社科青年项目,三位老师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两位老师获得上海市社科项目,两位老师当选上海中医药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一位老师获得“金牌教师”荣誉称号。

他长期担任校教学督导组组长,每学年安排二十学时以上听课。听课后与主讲教师坦率地交流,教师普遍反映颇多启发与受益,盼望他多来听课。他还担任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评委,评点参与比赛的老师讲课的优劣得失,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总体要求等方面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与倾向性建议。他审读文章素有“挑毛拣刺”的习惯,对青年教师与学生的论文,从篇章标题与内容的切合、主旨的突出、段落的划分、句群的组合,到语句的顺畅、字词的恰当,全都网罗其中。

段逸山不仅关心本校的青年教师成长,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主持、主讲为期三个月的全国前两届医古文高级师资研修班,共有二十多所中医院校的五十余名青年教师参与。现在这些年轻教师大多已是各院校的教授,成为学科、学术带头人。目前他所在教研室的教师中,已有三人为教授,其中两人为博导,四人为副教授、硕导,这些老师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教学竞赛的奖项,仅青年教师主持和参与课题就有三十余项,编撰出版著作、教材四十多部,发表文章二百余篇,指导的团队项目“创新《医古文》课程群,培养医文融通中医人才的探索和实践”获评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结 语

《庄子·养生主》曰:“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薪尽火传”描述的就是段逸山教授这样的品格——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为中医药教育事业不忘初心,无私奉献,近六十年如一日,全身心付出,只为我们中医学子“心中有梦,脚下有路,眼里有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医梦而努力!


本文转载于《师道匠心》师德师风典型案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