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先进典型 | 王忆勤——仁而爱人,做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

来源:宣传部发稿时间:2022-11-26浏览次数:486


王忆勤,1962年9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博导、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为国家中管局三级实验室“中医四诊信息化实验室”、上海市健康辨识与评估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学科带头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医诊断学》课程负责人。兼任世中联中医诊断学专委会副会长、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副主委等。受聘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海南中医院及湖南中医大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医诊断客观化、标准化研究以及中医药防治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新药研究。主持完成各级别项目20余项。主持发布国际标准3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及著作权15项。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6部、专著7部。获各级别科技奖7项。2003年获上海市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2012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重点宣传先进典型,获2010-2014年度上海市先进工作者,2022年获评“上海市名中医”。

严爱相济,善为“人师”

王忆勤教授对学生的好是出了名的。

她对学生的爱体现在因材施教。在本科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和教学进度开设不同的课程,“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和学科发展信息融入教学内容。她注重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指导本科生科创项目1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多篇。在研究生培养中,王教授从学生们的研究兴趣和能力特点出发,设计符合他们发展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她对学生的爱体现在言传身教。“在实验室,王老师喜欢坐在我们这些‘孩子们’中,一起搞科研。”在研究生记忆中,不论酷暑寒冬,王老师都与学生在一起。她总会告诉学生,假期是最容易出成果的时候,要珍惜时间,利用假期查缺补漏。在她的带领下,实验室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也以实验室为家,度过了一个个节假日。每当看着团队发表的一篇篇论文、获得的一项项奖励、送走的一批批孩子,她欣慰地说,这是自己最幸福的时刻。

王忆勤教授对学生的严也是出了名的。

她的严体现在对学生思想政治的要求高标准,团队中的研究生入党比例在全院最高,获得荣誉称号也最多。王教授的严也体现在学术诚信上。她认为学术诚信是研究生、科研工作者的生命线,科研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必须实事求是。从教33年来,王教授给新进课题组的研究生上的第一堂课,讲的是“做人”;给本科生上《中医诊断学》绪论,她会领诵孙思邈《大医精诚》。

(图片1:2021年毕业季师生合影)

精通专业,做好“经师”

王忆勤带领团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技术,开展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20余年,与高校和企业合作,研发多种型号的中医舌诊仪、脉诊仪、四诊仪等,在30余所医院、中医药院校用作教学、科研仪器。中医四诊仪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展示,是2011年国际大型试验项目“火星-500”地面模拟仓内航天员健康信息采集与分析的唯一中医设备。

(图片2:带领团队研发四诊仪)

王忆勤在科研上最想做的是中医诊断国际标准。她认为中医诊断国际标准不仅是中医走向世界的敲门砖,更是中医立足世界话语权的象征。国际标准从提案到发布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王忆勤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经过不懈努力,主持发布3项中医诊断相关国际标准。其中第一项国际标准ISO/TR 20498-5历时4年,于2019年1月发布。该标准解决了中医诊断数据无法互通的问题,提升了我国在中医诊断仪器研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另外两项中医舌诊、脉诊术语国际标准ISO 23961-1和ISO 23961-2历时6年,于2021年11月发布,为中医诊断术语标准建立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标准的发布得到了中国新闻网、人民网、解放日报等10余家媒体转载报道。2022年3月,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牵头制定的《WHO中医药术语国际标准》在WHO官网正式发布,王忆勤团队编撰完成其中的中医诊断相关术语464条。

(图片3:国际标准发布颁奖)

大医精诚,服务百姓

王忆勤是师者,亦是医者,从事中医儿内科临床工作38年。她师承海派儿科大家朱瑞群教授,是海派“徐氏儿科”流派第四代传承人之一,同时跟师“丁氏内科”流派传人黄吉赓教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学术思想,平均每周门诊治疗患者300人次以上。她医德高尚,对待每一位患者皆如春风般和煦,还时常垫钱为患者支付费用;几十年都保留着一处普通门诊挂号,以方便经济不宽裕的患者前来就诊。王教授注重临床研究,开展了多途径方法防治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揭示疗效与作用机制。首次在国内开展哮喘气道重建研究,并证实宣肺治标和攻补兼施两大治法能显著改善哮喘模型的气道力学环境,改善免疫功能。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王忆勤身在上海,心系武汉,始终在思考如何为疫区百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她通过《上海科技报》、上海市健康辨识与评估重点实验室网站向广大群众科普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中的作用和意义。2022年上海新冠疫情爆发时,王忆勤虽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足不出户,但仍时时刻刻心系患者的安危。居家期间,她通过互联网义诊,每天为患者诊病开药,排忧解难。先后有近百位新冠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在王忆勤的精心治疗下,通过服用中药大大减轻了症状,缩短了病程,获得痊愈。她还及时将数十位新冠阳性患者的病史整理分析,作为“中医诊法技能及临床辨证思维训练”课程的案例。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经过多年的悉心栽培,王忆勤教授桃李满天下,共培养学生69名,其中博士生27名、博士后5名、国内访问学者2名。多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博士后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岐黄青年学者、上海市扬帆计划等。毕业生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5人已成为博导。

疫情期间,多位毕业生化身大白,义不容辞地奔赴抗疫第一线。第七人民医院传统示范中心主任张晓丹医生,2020年第一时间加入驰援武汉的医疗队,远赴雷神山战斗第一线,荣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陈佳博士后,2022年在新国际博览中心隔离区日夜驻守了70余天。江西中医药大学石强教授率队驰援上海,回赣前,他深情地在实验室微信群里说道:“此次抗疫工作繁重,未能有机会见到恩师和各位同门,甚至连同在隔离区战斗的兄弟姐妹都未能如愿一叙,但是我的心一直牵挂着大家,牵挂着上海,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教师,王忆勤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初心,用实际行动“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以自己对中医药事业的信仰、信念、信心影响着一届届年轻学子和青年教师。

(本文转载于《师道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