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公共健康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在“管理专业成长”导师团的指导下全程参与了从学校走进医院和社区的各项活动。其中,一年级学生在校附属医院、徐汇区中心医院等九所医院参与“社工体验”活动,二年级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跟随全科医生走进社区服务点,三年级学生去校附属医院以“啄木鸟”的身份寻找医院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四年级学生则赴医院管理部门进行实习。
“管理专业成长”导师团自2015年9月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聚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坚定学生从事医学相关工作的职业信念。截至目前,“管理专业成长”导师团开展的“践行在医院”活动已覆盖全体学生,收到学生撰写的心得体会一百五十多篇,收集实践活动相关视频六十余部。导师团秉承理论结合实践的教育理念,构建并完善教学实践基地,形成了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全方位、个性化的卫生及医院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社工”角色,感悟医学人文情怀
初入大学校园,不少学生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了解不够深刻,对未来发展前景有些迷茫。如何让他们爱上本专业?“管理专业成长”导师团的导师们经过多次商议,决定让学生们以志愿者的角色分组走进曙光医院、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等进行“社工体验”。大一新生们在做社工时发现:遇到一些突发状况需要自己学着去解决;遇到焦急的病人需要耐心引导;有的病人爱与他们聊天,闲话家常,让他们觉得自己得到了病人的信任……学生们深深地体会到在医院做社工的经历是他们人生中重要的一课。
曙光医院“社工体验”团队参加了病患与医师交流小组活动,鼓励病患之间互相宽慰。第一次小组活动不太顺利,几名病患有些拘谨,经常欲言又止。学生们对此进行了充分的思考,以期在后面的活动中有所改善。学生们还在医护人员之间开展了“轻松减压,共同成长”的活动,组织大家交流工作中的经验与困惑。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发现,社工要努力在病患与医务人员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工作中同级或上下级之间适时的鼓励很重要,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让人际关系变得更和谐。
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社工体验”团队探望了住院的老年患者张德兴。张德兴患有糖尿病足,经常靠抽烟缓解内心的焦虑。看到学生们来探访,他笑容满面,不禁敞开心扉,对学生们述说自己与疾病斗争的经历。“有人来谈谈心,病人会觉得自己受到重视,也更有信心战胜病魔,医患之间相互关心和理解才是良性的状态,希望以后医患关系能进一步改善,大家齐心协力营造和谐的就医环境”,一名学生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写道。
学以致用,争当“啄木鸟”
“学以致用”是医学教育的精髓,“管理专业成长”导师团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导师们通过“致医院的一封信”活动,让学生以“啄木鸟”的身份,参与医院质量管理,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
龙华医院的践行小组通过调查后发现急诊科没有复印机,如需复印就得到行政楼九楼,来往十分不便,于是建议医院在院内多设几台复印机以提高工作效率;人事处只接受纸质版的简历投递,在进行分类筛选时效率不高,建议医院开放电子版简历的投递渠道。
曙光医院的践行小组建议该院将一些常规业务的对应部门、办理流程、工作时间及需要携带的证件等信息整理成文档打印出来,并张贴在病房内、病区走廊墙上或电梯内,为患者提供便利。
普陀区中心医院的践行小组提出:在学生实习开始前,医院可提供两条或三条固定的实习路线,并参照学生实习手册的内容制成轮转表,发放至相关部门;鉴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医院可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当学生完成在行政职能科室的实习后,医院可安排出科考试,从而加深学生对岗位职责的理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管理专业成长”导师团开展的这些活动让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课本上的理论知识需要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那些平凡而琐碎的小事中也蕴含着许多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