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德明智”,引领杏林学子职业信念

来源:系统管理员发稿时间:2019-01-11浏览次数:407

龙华临床医学院导师团是一支由上海市名中医、“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施杞教授带领年轻有为的优秀教师组成的队伍,致力于服务学生成长。导师团成员包括心理学专家李正云,法学专家刘俊,临床骨干教师朱利民、张霆,援疆医师、高空救人英雄、“2016感动上海年度人物”田雨,以及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荣誉的青年科研新秀梁倩倩。面对现今复杂的医疗环境,导师们结合临床医学生的特点,通过开展“聊医锵锵四人行”系列互动性讲座,引导临床医学生善用同理心、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执业过程的法律意识,逐渐形成崇高而坚定的职业信念。
“术情理法”交融,培养医学生综合素养
医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医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最多的是医学知识,也就是“术”,而要真正成为一名临床医生,仅仅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医疗环境的日趋复杂给临床医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导师们认为应尽早让学生接触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的伦理学、心理学及法学知识。“因此,针对临床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我们组建了一个跨学科的团队,邀请了和临床医学密不可分的学科专家,从心理、法学等角度,以典型的医疗事件为主线,通过多学科专家与学生现场互动的讲座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医学是一种神圣的使命’的医学信仰,并将‘自省、专注、慈悲’作为自己的人生信念。”施杞教授如是说。
导师们精心设计每一次的讲座内容,结合医学热点事件、借助视频,用演绎医学故事的方式,放大每一个融合了“术情理法”内容的情节,通过模拟演绎真实的临床情境,使学生真切体验到应对临床突发情况作出重要决策时,可能面临的彷徨、无奈和内心的挣扎。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判断、分析,通过临床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及法学专家从不同角度分析,让学生在案例中学习临床实践知识,深层次地理解“为何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仅仅具备过硬的临床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为何要重视人文关怀、重视医患沟通”“如何理解患者”。
导师们在每次互动讲座上的讲话都会触动学生们的心灵,“人文关怀也是医生的能力之一”“永远要记住,病人是‘全身赤裸’地站在你们面前,一定要注重人文关怀”,现场的学生纷纷表示导师们的这些话语让他们真正地感受了“医者仁心”的魅力。
学生张涵瑜在后期课程评价中吐露出真情实感:“讲座上播放的每一个镜头,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让我印象深刻,随着视频里情节的发展,我的大脑迅速地运转,到了关键的时候我都要想想,如果换作是我,我会怎么做?我该怎么做?我做的每一个决断会给病人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总之,不光是想到对这个病人我要用什么药去处理,还会真的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在言语和医疗行为上谨慎对待,因为作为医学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医好自己的病人,不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我都会顾及……这样的互动讲座对我的帮助真的很大,非常棒!”
“情理法”中体会“大医精诚”
田雨在飞机上用牙签刺激穴位救人,一时间成为网络热点,也因此医学生们将田雨视作身边学习的榜样。在崇拜田雨老师的同时,学生们心中也存在着“如果是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该不该救人”“万一没有救治成功要不要担责”等一连串的困惑。跨专业的导师们针对学生们的困惑又一次用心地设计了“聊医锵锵四人行”互动讲座。学生们讨论热烈,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疑惑。面对学生们的困惑,张霆如是说:“身为一名医生,即使出了医院,处理急救事件既是医生职业的道德要求,也是法律赋予的一种义务。”在他看来,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对于急危患者,任何一名医生都会挺身而出,没有时间去想“该不该”。朱利民也同意这种说法,“医生在飞机等社会环境中救人,不是在执业,只是用医术这一本领去为他人提供帮助。这种行为本身应当得到尊重和理解,而不是质疑。”刘俊为大家解答了“万一抢救失败,是否要担责”的疑惑,让大家明白了,医生处于户外、火车或飞机等医疗条件差的地方义务救助,出发点是好的,即使真的救人失败,也不会担责。
学生张晓燕感叹道:“就是这些优秀教师的身教示范,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大医精诚和仁心仁术’的真谛,也油然产生了对自己选择的这份职业的热爱和敬畏,通过了解老师们的事迹加深了对医学的理解,我便尝试着用‘心’去体会医学大家们的信仰,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信仰,很感谢老师们不仅给予我们学业上的指导,更让我们从医生经常面对的‘情理法’问题中,体会到真正的‘大医精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