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护生有何不可——以提升“专业认同感”为目标的导师团工作

来源:系统管理员发稿时间:2019-01-11浏览次数:422

——以提升“专业认同感”为目标的导师团工作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学生特色与需求,护理学院“护理+”导师团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提升护理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团队目标。“护理+”导师团是由专业课教师、科研人员、临床医护人员、管理服务人员与思政教师组成的“育人共同体”,通过科学规划、资源整合、“名师”“名家”“名医”作用发挥,积极为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搭建服务平台,实施了一系列提升护理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活动。在导师们的合力之下,护理学生尤其是男护生对专业的价值认识、归属感以及未来发展的期许均有了积极的改变。
科学规划,从问题着手
护理学院导师团自20159月正式启动以来,已有两年多的时间。在学院最初的导师团研讨会中,便提出导师团工作要“紧紧围绕学生特色和需求”。“护理+”导师团面向的学生主要是2015级护理专业的新生。新生的特点是什么?他们的困惑和需求是什么?根据一些资深教师的反馈,导师团总结了一些以往新生面临的问题,而专业认同感低凸显其中。为进一步了解现实情况,导师团通过调查发现近85%的学生是调剂至本专业的,不少男护生对于护理专业存有一定的疑问和排斥。
为将导师团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导师们从问题着手,对问题产生背后的根源进行深入探究。通过调研,导师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护理专业缺乏深刻的认识,认为护士只是打打针、发发药就可以,特别是男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护理工作是一项由女性来完成的工作,男生选择护理专业会面临巨大的舆论和心理压力。他们对护理专业不感兴趣,且对专业发展有种难以言喻的不自信。从问题及原因着手,导师们进一步获悉了学生的真实想法,并群策群力制定了以提升护理学生尤其男护生的专业认同感为目标的导师团工作计划。
整合资源,全方位提升
护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表现在他们对护理学专业的价值以及未来护士身份的认同,并对护理专业具有积极的感知和正面的评价。为有针对性地、切实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导师们纷纷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在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期望等多个方面“对症下药”,全方位开展导师团系列活动。李丽萍是护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也是中医人文护理教研室主任,她充分借助“吴霞工作室”的资源,招募一批新生加入其中,将“吴霞工作室”的活动与导师团的活动相结合,开展了“认识护理”“走进护理”等交流活动,让学生们在探讨和解析中深入了解护理专业。在活动中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从事护理工作的老前辈们的努力与付出,以及他们对护理岗位无尽的爱与热忱,这使得学生们对护理专业有了更强的归属感,也更加明白了护理专业的价值所在。“吴霞工作室”的学生负责人是一名研究生在读的男生,他通过活动和私下交流帮助男护生梳导心理压力、重新认识护理工作,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学院负责科创工作的教师倪逢君不断鼓励男护生,挖掘他们在专业实践操作上的优势,带领他们在科创活动中学习知识并提升专业兴趣。
树立榜样,积极性引领
姜安丽是第二军医大学特级教师,同时也是第一位拥有将军军衔的护理人。作为我校护理学院客座教授,姜安丽与学生们的接触更多的是在课堂,而她此次担任“护理+”导师团团长,使得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与她更近距离地交流。在主题为“小学科·大作为”的交流活动中,姜安丽通过讲述自己从一名军人到护士再到大学教授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同时明白了护士这一职业的神圣性和无可取代性。正如姜安丽所说:“越是贫瘠的土地上,可以开拓发展的空间越大。”许多学生对这句话至今都印象尤深。为进一步发挥榜样的力量,提升学生对专业发展前景的信心,导师团还邀请了在护理行业表现突出的历届毕业生来校交流。之前在调研中,许多男护生对专业发展难以言喻的不自信,在一系列的积极引领示范下也得到了改变。一名受邀作交流的优秀男护士说道:“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护理事业的发展,男性在护理职业中有着独特的优势,比如在急诊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泌尿外科等科室,在急救处理、手术病人搬动、应变能力、承受压力等方面有着较为显著的优势,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需要男护士,并以高薪鼓励男性加入护理队伍。”这让男护生不仅对男性从事护理职业予以认同,同时也对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