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70年•岐黄逐梦人 | 寻访师道初心②李鼎:薪火传承,甘为针灸事业献终生

来源:宣传部发稿时间:2019-09-16浏览次数:544

编者按:

         70年,追忆似水年华;70年,我们风雨兼程!为庆祝新中国70华诞,值此第35个教师节之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让亲历者、见证者们娓娓道来,以他们独特而光荣的成长轨迹和扣人心弦的人生故事带领更多杏林人回首初心,重温使命,在岐黄逐梦之路上凝心聚力,再创新功!让我们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致敬!在新时代绘就更加美好灿烂的未来,砥砺奋进!

79日上午,针灸推拿学院青年教师张潮和继续教育学院洪菲老师一道拜访了针灸推拿学院的老教授李鼎老师。李老颇有兴致地回忆起了建校初期的情形,在李老的讲述中,他们感受到在新中国刚成立和我校建校初期,中医前辈们为了中医事业奋不顾身的那种热情和干劲。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校有了如今的规模和影响,与老一辈人的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

李鼎,1929出生于浙江永康,是最早一批进校工作的教职工,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代表性传承人,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工作室名师,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名中医,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传承工作委员会顾问,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回顾自己七十年的从医从教经历,李老曾在一首《满庭芳》中表明心迹:“先生老去,未必颓唐,侭回首当时,不负春光”。

口 述 实 录

全国解放初期,上海医务界组织举办各类进修学习班,以利于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先有市卫生工作者协会办的进修班,再有各区中医学会办的进修班,后又有市卫生局主办的医学进修班。那时我刚好跟师期满,就一直参加进修学习。

这样一直到19544月,我进入上海市公费医疗中医门诊所工作,门诊所后来改名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简称“五门诊”,就是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青海路门诊部的前身。时陆渊雷任所长,全所汇聚上海市的主要中医名家,针灸家陆瘦燕、杨永璇等定时来坐诊。在奚永江医师的积极推荐和陆瘦燕前辈等的鼓励下,我从此改变方向,走上研习针灸的道路。

就国际发展和传统医学的历史渊源而言,我认为针灸都处于领先地位,它首先是中医学理论基础,其次才是临床上大有发展前景的治疗技术。在门诊部,我随同前辈们从事针灸临床,还参与陆瘦燕老师的针灸学习班和顾坤一、姚绍琴等人的针灸带徒班的教学工作。

摄于1954年中医门诊所前,左一为李鼎

19566月,上海市卫生局接到筹建上海中医学院的任务。此前已先举办上海市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那时研究班的经络课由顾坤一老师主讲,我协助编写讲义,后来整理成《经络概论》一文。1957年,这些西学中的医生们学习期满,我就负责实习带教,接触了很多医院的老中医。

摄于1956年,右起依次为李鼎、章巨膺、凌耀星、赵锡庠、沈仲理

1958年上半年,我和奚永江老师同去南京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教研组进修,依据初先安排我们原本同中医研究班学员一起活动,参加点穴、听课。后来由崑校长来班级巡视,了解了我们的情况,第二天就通知我们迁到位于石婆婆庵巷内的针灸教研组所在地,直接到教研组进修。那时在校部承担教学工作的老师属于“教学组”,而远在校外进行教材编写研究的老师才属于“教研组”。也可说,“教研组”的任务分教学和研究,突出了研究的重要性。

19585月,上海派出陆瘦燕、黄羡明两位针灸前辈专程赴江苏省中医学校参观访问,由崑校长组织接待座谈,这次上海、南京两地针灸教研组人员的会合具有历史意义。

1958年下半年,陆瘦燕、裘沛然老师等已正式到校任职,首期的工作就是下乡。到上海县塘湾镇为农民治病。我普及针灸的教课任务多,如在市办针灸训练班及卫校、二军大等教授针灸课。同时,我与市医学模型厂合作研制针灸经穴模型,还开展了经穴皮肤电阻测定的研究。一时针灸的医、教、研全面开展。这是最忙碌的一年。

19599月,接卫生部中医司下达的任务,我前往北京集中编写对外针灸教材。编写团队以李春熙老师为主,负责审稿;北京、南京、上海三家中医学院各一人,即程莘农、袁九稜和我共三人承担编写。我们初时集中住北京后海北河沿的卫生部宿舍,分工草拟初稿,当时是打算翻译为俄文教材,后来因故搁置,才出了英文教材,这是以后的事了。期间,陆瘦燕老师准备赴苏联讲学,在北京停留一段时间备课,我就帮着一起准备,时正值国庆十周年,到处都在为庆祝国庆搞活动,我们工作之余,周末在北京各处参观,心情十分畅快。

转眼到了1960年,苏联的中苏友好芭蕾舞团进入上海,住在上海和平饭店,我参与医疗服务队工作,能近距离接触芭蕾舞团,1959年我们住在北京的和平饭店,1960年又是在上海的和平饭店参与医疗服务,一南一北两个和平饭店,也是有趣的巧合。

新中国开始的十个年头,是新中国中医逐步壮大的十年,也是中医学院从无到有、逐渐走向正规的十年,更是我个人成长的十年。抚今追昔,时光如梭,投身中医已有七十年矣,而今中医事业后继有人,各项工作蒸蒸日上,这正是当年老一辈的中医所期盼的。

李鼎贺上海中医药大学六十年校庆书

  

口述:李鼎

记录:张潮、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