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70年•岐黄逐梦人 | 寻访师道初心⑨李其忠:结缘半生,深扎中医药沃土做学问

来源:宣传部发稿时间:2019-10-08浏览次数:501

编者按:

70年,追忆似水年华;70年,我们风雨兼程!为庆祝新中国70华诞,值此第35个教师节之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让亲历者、见证者们娓娓道来,以他们独特而光荣的成长轨迹和扣人心弦的人生故事带领更多杏林人。回首初心,重温使命,在岐黄逐梦之路上凝心聚力,再创新功!让我们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致敬!在新时代绘就更加美好灿烂的未来砥砺奋进!

724日上午,科技人文研究院青年教师袁开惠、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谢朝丹,护理学院2018级学生陈方缘、杨柯鸿专访了李其忠教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入了解了李其忠教授的成长历程,深刻体会到老一代学者严谨审慎的治学精神、平和仁善的处世风尚和豁达进取的人生态度。李其忠“甘从苦中来”的人生感悟,不断求索的为学境界,客观审视治疗效果的医学反思精神将激励着青年师生在医学道路上努力进取、勤奋钻研,不断为学校、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李其忠,教授,博士生导师,市卫健委海派中医传承人指导老师。1975年我校医疗系毕业留校任教,曾任学校基础医学院院长、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常务副主任;曾获大学教学名师、上海市育才奖、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2009年度),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五),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一等奖、二等奖;先后指导研究生、博士后、海派中医传承人60余人;主持完成各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

甘甜苦中来

李其忠197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留校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科研四十余载,如今桃李天下、著作等身,这与他多年来以苦为乐、勤耕细作的精神密不可分。

李其忠出身于农民家庭,当过生产队队长、小学代课老师,是首届工农兵学员,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求学时,他坚持发奋读书,不断充实自我,养成了周六晚上通宵读书、凌晨就寝的习惯,宿舍同学会替他买个馒头放于书旁,他醒后随便应付一口便是。

李其忠教授务农时留影

毕业后,李其忠留校工作,第一年在奉贤分校,他一面带班教学,一面为农民服务;第二年在曙光医院当住院医师,他每天凌晨坚持与护士同去巡房,因着扎实的积累,他输液扎针的技术竟胜过纤巧细手的护士。

 1980年,李其忠自愿参加援藏支教。他说与同事相比,自己单身,没有家庭拖累,又干过多年农活,身体条件比较好。其实,当时他也谈了朋友,岳母听闻,急命成婚。新婚燕尔,李其忠就匆匆赶赴西藏。赴藏的路途艰难,当时从成都到拉萨要先坐飞机,后转乘客车,仅容几十人的小飞机在山与山的缝隙中穿行,时高时低,左摇右晃。小客车的海绵垫子里都是水,到了拉萨,李其忠一行人的衣裤全都湿透了。其后从拉萨赶往林芝的几天路途更是公路盘山,悬崖峭壁,险境环生,经历了十几小时的颠簸,他们才幸得安全抵达。

李其忠教授作为援藏教师时的留影

援藏归来后,李其忠便立即投入工作,利用两个月的假期整理金寿山老教授的23盘“西学中”班的讲课录音磁带。由其整理的文稿不久被学校出版社正式出版为《温病释要》一书。该书颇受欢迎,一度售罄。多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又邀请李其忠重编该书,《金寿山温病学讲稿》付梓面世。该书纵横淋漓地详述温病学理论与临床,至今在中医界仍有影响。

此后,李其忠开始了著书立说的学术生涯,与严世芸教授合作主编《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总集》(230余万字,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二等奖)、《中医藏象辨证论治学》(80余万字,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一等奖)、《新编简明中医词典》(150余万字),与施杞教授合作主编《名师与高徒》(上、中、下三册,计125余万字),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纵横解析》(37万余字)、《中医临床三基手册》(22万余字)、《丁甘仁学术经验集》(35万余字)、《丁甘仁医学全集》(120余万字)等。

 “甘从苦中来”,没有素来的好学、勤奋,就不会有如此成果。农村苦,求学苦,援藏苦,伏案苦,千帆历尽的李其忠最终品尝到事业和人生的甘甜。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总集》

《中医藏象辨证论治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荣誉证书

师恩永难忘

四十余年前,李其忠作为留校青年教师,在金寿山教授负责的“大中基”教研室任教,受到金寿山耳提面命的教诲。他的第一篇专业论文《关于热病的学习札记》即由金寿山命题并修改完成的。金寿山在中医经典教学与临证方面的卓越学术成就,让李其忠尤为敬佩和感慨。

当年的青年教师李其忠与金寿山教授的合影

叶怡庭教授医术高超,组织上安排李其忠与其结成师徒。李其忠每周四上午在曙光西院跟叶怡庭抄方,一抄就是八年。直至今日,叶怡庭治疗关节炎、脾胃病及慢性心衰等方面的临床经验依然影响着李其忠的临证遣方用药。

张伯讷教授是李其忠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指导老师。张伯讷医术精湛,擅治伤寒,屡起沉疴,并素以治学严谨、师道严明而闻名于时。其渊博的学识底蕴、严肃的教学态度、清晰的授课思路、稳健的执教风格,令李其忠毕生难忘。

研究生与导师张伯讷教授的合影

在张伯讷的悉心指导下,李其忠以三焦文献研究为硕士论文选题,遍寻资料,苦心提炼,几经修改,终撰成稿。李其忠暗有得意之心,以为能得到恩师的首肯。交稿一周之后,张伯讷神情严肃,几有训斥之状,将稿件返还给他。李其忠低头接稿,张目一看,但见全文朱字密布,增删遍见,文稿早已“面目全非”,令他久久不敢面师。沉思之下,愈发感到张伯讷学术造诣之深厚,治学态度之严谨,难以企及;又深感自身学识之粗陋及学风之浅薄,惭愧不已。至此,发奋钻研,用心斟酌,紧扣主线,纵横辨析,经裘沛然、颜德馨、殷品之等沪上著名中医学家严格评审,最终论文以优异成绩通过。至今,他还珍藏着经张伯讷精心修改过的论文初稿,并不时翻阅,激励作为博士生导师的自己,以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

张伯讷待李其忠既严肃又温暖。逢年过节拜访张伯讷家时,他的夫人必定亲手做“糟蛋”、鲜虾香菇球、红烧肉来招待,回去时还送小礼品。张伯讷过逝后,李其忠感念师恩,每季度初定期看望尚健在的师母,嘘寒问暖,陪医送药,并在张伯讷遗像前鞠躬致意,聊表思念。李其忠说,张伯讷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学生,奉献给了病人,奉献给了事业,是其一生的榜样。

在金寿山、叶怡庭、张伯讷等教授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甘于清贫、淡泊名利的人格特质和无私境界,让李其忠感受到了老一代中医人至精至诚、至仁至善的为医之道和高尚品格。

临证标本识

 “学而不思则罔”,李其忠对“临证标本识”有独到的见解。标与本,是中医基础理论老生常谈的内容,一般多强调正气为本、邪气为标;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往往忽略《黄帝内经》所说的“病为本,工为标”。所谓“病”,指的是病人及其所生的疾病;所谓“工”,指的是医生及其所掌握的医疗技能。现在临床上不少医生不懂“病为本,工为标”的深意。殊不知,没有病人的积极配合、家属的认真护理,仅凭医生的医疗干预几乎是不能治愈疾病的。有鉴于此,李其忠深有感慨地说,临床治愈了疾病千万不可洋洋得意,居功自诩。

李教授认为医生最强大的法宝是言语,是医生真诚的、专业的疏导、解释、鼓励、劝慰。临证时,李其忠十分注重病人精神情志的状态。对待因为孩子教育而过度焦虑的病人,李其忠常常引导他们阅读《儿童心理学》,疏导患者正确认识、理解儿童心智成长规律,以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与家庭氛围。病人赞誉李其忠既会疗病,又能治心。

李其忠坚信疗效的取得不唯药物、不唯针石,而应基于心理和情感角度的“相信”。近年来,他用心做好海派中医传承的带教人,每每叮嘱学生要用心处理好医患关系,否则医方疗效会大打折扣。岁值甲子之年,李其忠就曾自拟对联:“村野人,略知本草丹方;花甲至,稍悟灵兰秘典”,这既是对他过往人生的总结,更是其不忘初心,继续悟道、不断求索的志向描写。

执教严谨守

关于授课心得,李其忠认为要上好课,一是靠专业素养,二是靠授课技巧, 三是靠认真负责。

专业素养应精深全面。充分钻研资料,对授课重点、疑点有尽可能穷尽性的了解和把握,是一个教师上好课的必备条件。教师应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上课才能心中有底气,才能赢得学生敬重和仰慕,所谓“备课时以十当一,上课时以一当十”。

李其忠教授

授课技巧应灵活圆通。构思巧妙、语出不凡的开场白能获取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谈吐风趣、举例恰当是上好每一门课的必要条件。有激情、有气势是成功上好每一堂课必需的精神状态。思路清晰、突出重点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教学态度应认真负责。授课前必须有充分的素材、心理、时间准备,了解听课对象,务必提早到场,缓解紧张心理,注意礼貌礼仪,处理未尽之事。

李其忠还总结了上好课的“六要”:要放松,但不能马虎;要自信,但不能自满;要幽默,但不能庸俗;要大气,但不能霸气;要有大纲、教材,但不拘泥于此;要有知识,但更要有文化。

从政平和心

李其忠自2001年始连任三届基础医学院院长,基础医学院是学校从事基础教学、基础科研人员最为集中的二级学院,任务重,压力大,李其忠又作为学校理科基地负责人,工作千头万绪,如何与学院师生共同努力,将学院建设稳步推进,李其忠为此殚精竭虑。其在任期间尽心尽力履行职责,至今都为人所称道。

对于李其忠而言,当院长不是一种获取、一种荣耀,而是一种责任、一种奉献。

夕阳未必逊晨曦

李其忠2015年办理退休手续后被返聘工作至今。退休返聘时,他还指导着5名在读研究生(3名博士、2名硕士),承担着三项级别较高的科研课题,且有不少尚未完成的文案工作,又是学校获批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建“中医文化学”学科负责人。四年多来,李其忠以一如既往的工作态度,按部就班,逐一推进。虽为退休身,未有退休意,其所主编的两部学术专著、近十本科普读物皆在此时期完成。科研课题如期按质按量结题,学科建设顺利通过验收。今年最后一名博士生在论文答辩致谢时,李其忠想起该生在读期间的刻苦努力,想起指导修改论文时的种种艰辛,不禁含泪欲滴,在场师生无不为之动容。就如李其忠这几年来一直戴着的佩饰上刻的“夕阳未必逊晨曦,昂首飞鬃奋老蹄,春蚕索纯千千缕,愿为人民吐尽丝”,李其忠兢兢业业半生,都在为学校的事业而辛苦奋斗着。

李其忠感言

本人与学校结缘近半个世纪,不离不弃,从一而终。近年来,学校一体两翼展鹏翅,全国领先双一流。作为古稀之年的退休返聘教员,回首过往,深知学校因其求“精”而得以发展,因其求“特”而得以创新,而其根本始终深扎于中医药学的沃土之中。相信学校以后走得再远,飞得再高,毅然忠贞不渝地姓“中”。

学校中青年教师群体素质高,创新意识强,可谓卓越俊逸,出蓝胜蓝。我辈虽老之已至,耳目日衰,然仍愿与诸位才俊比肩而行,携手奋进。古有光阴如金之训,今有牢记使命之诫,让我们共同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不懈努力。

李其忠教授题字

撰稿:袁开惠(科技人文研究院)

谢朝丹(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