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提名奖获得者——张婷婷

来源:宣传部发稿时间:2020-06-03浏览次数:2018

  

第二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提名奖获得者

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婷婷  

铸魂育人 细照笃行

张婷婷老师,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副教授。2006年参加工作以来,坚持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带领教研室老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认真勤恳地耕耘于教学与研究,取得了优异成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获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校精品课程等。她被市教委推荐参加教育部举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并荣获二等奖,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市教委课题多项,在学院中起到了引领表率作用,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曾先后获得“三八红旗手”、“杏林学者”、“金牌教师”等称号。

一、让信仰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田

张婷婷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牢牢守住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定“四个自信”。

1.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新冠疫情发生后,认真贯彻“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要求,积极参与教育部举办的高校“思政课战役小课堂”专项活动,及时录制《万众一心送瘟神》微视频课程,增强学生的战疫信心。

2. 融入红色基因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教学中通过讲授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将红色教育贯穿课程全过程,增强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用“红色基因”的精神品质引领“白衣天使”的职业道德。根据我校是医学院校的特点,教学中注重挖掘医学元素,探索红色基因与医德教育的相结合,以红色军医故事、校史故事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载体,阐述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

4. 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为学生释疑解惑。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历史书籍、网络文章、影视作品纷繁复杂,学生关于一些历史问题的疑惑,通过面对面、邮件、微信、课程平台等形式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

二、不断探索教学创新:让思政课“活”起来、“亲”起来、“近”起来

针对以往课程教学多偏重于理论说教,对学生的生活体验、生命情感较为忽视的不足,张婷婷老师积极寻找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契合点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历史联系现实的能力。

1. 坚持开门办思政,推进现场教学。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在触摸红色文化中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先后组织参观中共一大会址、孙中山纪念馆、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龙华烈士陵园等多达10次,1000多人次。

2.采取情景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中来。通过引导、组织学生表演历史剧,将书本上的冷冰冰的历史叙述转变为课堂上的生动表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3.联系社会热点以及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对家中长辈进行了关于抗战、新中国70年等历史的口述史采访,培养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以及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 邀请专家进入课堂。先后邀请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10多位全国知名历史学者走进课堂,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作为教研室主任,张婷婷带领教研室教师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在《教学研究》、《中医教育》等期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多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获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校重点建设课程,校精品课程等。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史学团队2017年被评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学团队。

三、以科研的"一潭水",盛满教学的"一桶水",转化为课堂的"一滴水"

张婷婷老师科研上刻苦钻研,努力进取。近年来,将研究方向聚焦于中国近现代史、医疗社会史,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项目3项。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校级核心期刊20余篇,作为副主编编撰中医药院校特色通识读本《西医东渐史话》。

教学中结合学生专业以及自身研究方向,张婷婷以中医近代发展为观察视角启发学生思考“传统与现代”、 “西方冲击与中国回应”等问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贴近学生的专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守初心忠于责,担使命做先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张婷婷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始终坚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份认同,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积极参加市委党校学习、马工程教材培训、杏林学者培训,以增强自身理论修养和业务能力。

近年来,张婷婷老师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并获上海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比武二等奖,以及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这是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的首个全国性教学比赛奖项。20204月被选为学校代表选手,备战上海市青年教师大赛。(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