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提名奖获得者——徐永红

来源:宣传部发稿时间:2020-06-03浏览次数:677

   

 第二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提名奖获得者

外语教学中心    徐永红  

潜心挖掘外语教育内涵,竭诚助力中医文化传播  

 自1998年进入高校任教以来,徐永红老师一直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政治上积极进取,追求进步,工作上认真负责,教育书人,科研上刻苦钻研,不断探索。经过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明确外语教育不能只关注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单向培养,必须将外语教育与中西文化交流、民族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学习者情感和才智的再造有机融合。徐永红老师根据“特色是生命、育人是根本、文化是灵魂”的要求,聚焦立德树人,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助力完善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体系,促进中医药更广泛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一、以优秀共产党员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我,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和育德意识

 徐永红老师时刻不忘党性原则,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党的基本理论和大政方针,深刻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外交形势,明确上海市经济、政治、文化工作的发展战略。明确行百里者半九十,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通过“学习强国”等APP,密切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相关评论,并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严肃的政治态度、饱满的政治热情投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断提升自身党性修养。

 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如参加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增强了自身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育人意识,更增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运用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去的自觉性、紧迫性和责任感;通过聆听主题讲座,如“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指针,深化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等,对于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神圣职责有更深刻的理解;如撰写“加强中医教育,促进文化传播”,参加“礼赞新中国·唱响新时代”的征文活动阐述在推进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代背景下,外语教育应该从文化和语言两个层面,从跨文化传播的视阈和服务行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研究。

 通过理论学习,牢牢把握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并自觉将思想理论学习和行政管理ˎ教学改革实践工作相结合,坚持价值引领,聚焦立德树人,多措并举,致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文化整合能力和传播能力,培养杏林学子的话语建构意识,以应对“一带一路”对外语教育和文化传播提出的新挑战。

二、以教改项目为载体,推进“外语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思政”的有效衔接

 以教改项目为载体,开展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遵循上海市大学英语教改指示精神,围绕上海中医药大学外向型、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思路,开展“CBLTContent-based  Language Teaching)在中医院校学术英语教改中的应用”、化传播视域下中医院校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等教改项目,提升教学内容的应用性与专业性,提高学生用英语阐述、传播中医药(文化)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中的批判反思能力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主体意识。通过项目开展,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系统引入中医专业英语,指导学生掌握脏腑、方剂、经络、四诊等模块的中医英文术语及常用表达,增加有关大医学与中医科普等材料的收集,推动校本特色的通用学术英语讲义的建设;项目的开展不仅促进外语教学的发展,也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助于引导学生“用外语学习”,辅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Urbanizatio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ow-Carbon Living and Health等,参与大学生国际论坛的入场竞赛和宣讲活动,展现了杏林学子特有的风采

 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总体要求,以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外语教改的路径研究”为抓手,从外语教学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第二课堂等方面,探索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路径。撰写发表“以大学英语课程为载体,促进中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探讨在全面贯彻《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以大学外语课程为载体,以课堂为主渠道,以补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为抓手,以时效性较强的中、外英语多模态语料为媒介,促进外语教育的语言目标、文化目标和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协同发展,夯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根基,助力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育人,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2020年春季,在疫情防控的特殊阶段,以在线教学为平台,开展通识核心课程的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外语课程的育人功能。根据在线教学的实际,坚持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以成果输出“OUTPUT”为导向,切实促进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效率,着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教学聚焦立德树人,尤其注重COVID-19疫情中体现的“中国精神”、“大医精诚”、“中国速度”等作为思政元素融入线上教学。通过提供具有实时性及价值观教育意义的新闻视听报道材料和相关翻译实践,引导学生对国外不实的评论如《纽约时报》的“双标”现象或错误的观点如“中国道歉论”等予以驳斥;通过分享链接,引导学生探索中医药在古今抗疫中的贡献,深入挖掘中西医并重成为抗疫制胜“法宝”的内在原因,增强作为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英美概况》课程内容(英国医疗卫生体系,NHS),鼓励学生即时关注英国“群体防疫”的提出和调整,开展各国防疫策略的对比分析。很多学生结合专业,在2000-3000字的英文调研论文上,呈现出客观、深度的思考和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

三、以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推动外语教学的整体改革,促进跨学院合作

 以大学通用学术英语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积极参加ESP专家如英籍学者Nigel Wiseman来校开展的中医翻译讲座和培训,旁听校内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相关课程,突破学科制约的瓶颈,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层次和体系。通过定期组织集体备课、说课、听课和评课等形式,促进各自教学能力、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团队成员在市级学术英语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如第三届上海高校学术英语教学公开课暨竞赛一等奖,并有多名老师获得“上海高校学术英语教学示范教师”的光荣称号等,充分体团队在教学改革中的先进理念和不俗表现。所负责的大学通用学术英语团队获“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为推进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医外语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的建设,提升小语种(日语和法语)的课程教学质量,为优质国际交流项目储备人才,负责组织开展小语种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开展调研(访谈和问卷的形式),提出针对中医院校非语言专业学生的小语种课程教学目标、小语种选择、实施路径(包括自力教育和借力教育),共同探讨如何化解小语种教学面临着“师资短缺、教材匮乏、学习规模及质量亟需大幅提升”的短板。团队建设的开展有助于优化小语种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服务于学校与法国巴黎五大联合培养项目,服务于学校相关学院的赴日留学交流项目。

 为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以跨学院、跨学科为组织原则,开展双语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前期调研和问卷访谈,搭建双语教学的交流与合作的平台,通过组织经验分享,开展双语教学团队课堂观摩活动及反馈研讨等,通过开展与双语教学相关的资源建设,如慕课的翻译、术语的翻译、教案的完善、教材的编写或修订等,充分发挥双语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进步。

四、以第二课堂建设为平台,聚焦立德树人,拓展课程思政的空间

 第二课堂建设着力凝练蕴藏于教学中的思政内涵,在提高学生外语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引导和规范学生用好国际语言,讲好中国(中医)故事。组织开展与基础性的、科普性医学话题相关的活动,如上海中医药大学首届“英语之星”风采大赛、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英语大赛中医术语大赛、大学生国际论坛、中医药国际化主题演讲比赛等,为学生展示语言水平、学术表达、专业素养和个人风采提供平台;针对参加上海市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的团队选手,每年开展赛前展演模拟培训,参与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案例设计,并连续四年和指导老师一起在复赛和总决赛的比赛现场为学生加油。四届选手均以流畅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全面的跨文化案例分析能力、扎实的中医专业能力和精湛的团队合作能力,在高水平的赛事中展现了杏林学子的跨文化风采,取得傲人佳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为积极应对“一带一路”对外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完善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体系,组织举办小语种系列沙龙活动,如中日医学文化、俄罗斯的语言与文化、中医药在俄罗斯、漫谈法兰西等,旨在搭建小语种语言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增强对留学生的“资源意识”,努力构建校内的国际化空间。结合课程主题和教学设计,邀请留学生进课堂,如伊朗的Meghdad Abdi (易正/ 杨雅笙),交流主题:Chinese Medicine Development in IRAN;马来西亚LEE YUAN XIN,交流主题:Spreading the Knowledge of TCM to My Home Country Malaysia;美国的周安,交流主题:TCM in America等,促进学生了解留学生所在国的文化以及中医药在当地的发展情况,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以全面推行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为契机,积极参加外语中心党支部“与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子”特色品牌活动,为共建的少数民族学生购买外语考试教辅用书,并安排晨读等相关学习规,开展定期线上线下写作辅导与口语交流;针对预科班以及我校西藏等少数民族学生差异较大的情况,和任课老师多次开展研讨,多措并举,点面结合,一方面,充分利用坐班答疑时间,提供个性化辅导,增加师生有效互动;一方面,针对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并面向全体预科班以及我校西藏等少数民族学生组织开展外语听、说、读、写四大专题语言培训。

 作为中医英语翻译MTI导师组成员,参与上海市翻译硕士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翻译教学语料库的建设工作,认真指导研究生参与翻译项目实践活动,如疫情防控期间,译前鼓励学生要克服时间短,任务重的挑战,全力以赴参与《新冠肺炎中医防治读本• 恢复调护篇》的翻译译后就章节中穴位按摩、五音疗疾、养生功法、中药汤剂等中医疗法的翻译,就病症术语、功法术语、表功效作用术语的翻译策略,古人引语的翻译,古文古言,或是古代计量单位的查证翻译等进行讨论通过引导研究生反思,明确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

五、以科学研究为依托,服务教学改革,提升学术内涵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加强专业学习。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议,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组织的外语教学系列培训活动、外交话语及外事外交翻译研讨会、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教与学”研讨会等。以文化传播研究为依托,汲取前沿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改革高度,服务学校战略规划顺利开展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医院校以学科内容为依托(CBI)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医外语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等的建设工作

 积极参与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翻译分会的学术年会和相关学术活动,参与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委托的《中医英语水平考试》的试点考试组织工作和测试成绩数据分析的总结工作;此外,立足岗位,自我加压,自我超越。在繁忙的行政管理和教学作之余,参加国内访学,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顺利完成课题“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医院校外语教育研究”的建设工作,以更全面的视角,看待外语教育、语言翻译与中医药文化国际话语权的建构,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内涵。

 结合学校特色和自身研究领域,开展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相关研究,出版个人专著《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以文化适应为视角》,结合教学,主编教材《实用英语口语指南》;作为副主编参与《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和“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英语》的编写;参与编译《韦氏新世界少儿词典》等先后在《福建论坛》、《科技与出版》等CSSCI核心期刊,在《名作欣赏》、《时代文学》等北大核心期刊,在《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等医药类核心期刊发表关于英语语言教学、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相关论文20余篇,其中“对外传播语境下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一文,已2016年《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引用,“学科内容和语言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中医院校通用学术英语教改中的应用”2019入选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由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教学范式转移研究》。(外语教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