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全国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施杞——三路育人承师道 薪火相传铸师魂

来源:宣传部发稿时间:2023-01-14浏览次数:1299



从事中医事业59年,坚持“以传承精华为主体,弘扬传统文化及融汇现代科学为两翼”的中医药发展模式,提出骨伤病整体论治观,构建了中医骨内科学。擅治骨伤疑难病,降低了手术率。围绕气血、肾精、痰瘀等中医理论开展现代基础研究,获得一批重要成果奖。


施杞,男,19378月生,江苏东台市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香港大学名誉教授。

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中医专业,师从石筱山、石幼山教授,为上海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先后赴瑞金医院骨科、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分别进修1年,曾任龙华医院骨伤科科主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四届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一、二、三届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第五、六届会长。第二、三、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5年被上海市卫生局评为首届上海市名中医,2007年被文化部授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疗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6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2012年被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评为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2015年被评为“全国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2016年被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以“传承学术、创新发展”为使命

施杞潜心探索一条防治"慢性筋骨病”传承创新之路,发现“气虚血瘀、脏腑亏虚、筋损骨衰”是慢性筋骨病主要病机,提出慢性筋骨病“预防、诊治、康复、养生、治未病五结合整体论治”学术思想,构建了“中医骨内科学”学术体系,并主编《中医骨内科学》,确立“内调气血脏腑平和,外调筋骨经络平衡”的“双调法则”,建立了22种治疗慢性筋骨病临床规范化方案和系列指南。开发出治疗颈椎病的中药新药“芪麝丸”,建立了"补肾填精方"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规范化方案;创立了“施氏十二字养生功”和“整颈三部九法”,纳入国家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被广泛应用。

他坚持“临床—科研—临床”双向转化路径,建成全国骨伤学领先科技平台。以第一完成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和面上项目2项,率领团队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0余项和部市级科研项目百余项。率领团队共发表论文669篇(SCI 137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项,荣获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及8项部市级一等奖。

以“学生培养、学科建设”为己任

他创立引路、铺路、养路“三路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45名,博士研究生48名,指导博士后5名,学术继承人和高徒47名;带领团队培养硕博士研究生400余名。分布全国22个省市及海外,已有百余人成为省市级中医学科骨干,其中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0名,省级名中医6名,以及国家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岐黄学者、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973”首席、全国百篇“优博”、全国劳动模范等。

他带领的龙华医院骨伤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科技部“创新团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承创新团队和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肩负“历史责任,医德为重”竭诚奉献

1986年创建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带动了全国中医骨伤科事业发展。1983年担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期间,实现了上海每个区县都建有中医院的目标,促进了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1992年担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期间,在全国首家获准更名为大学,推动了全国中医药院校新一轮建设发展。

施杞如今已85岁高龄依然坚持每周4个半天门诊,病人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他始终把病人当亲人,让众多瘫痪病人重新站起来挺起了脊梁!他先后荣获“中国好医生”称号,上海市首届"医德之光"奖和"上海医学百年发展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