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勤不倦,是方肇勤的人生写照。作为全国中医基础理论行业著名专家,他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辛勤耕耘了40余载。他潜心于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创造性地地开设了《实验中医学》系列课程,致力于当代中医药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他带领团队开创的实验动物辨证论治方法学,为中医的计量化、标准化提供了疗效判断。他为培养新一代中医人才倾注了毕生心血,为祖国中医事业发展竭尽所能。
方肇勤,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先后任实验中医学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三级实验室主任、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医基础教学团队带头人。2007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编《实验中医学》、《中医学综合实验》等系列教材,先后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所主持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称职的当代中医师
1955年出生的方肇勤,曾是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知青。1978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后留校任教。42年来,他先后任实验中医学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三级实验室主任,成为中医基础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级中医基础教学团队带头人。
方肇勤开创了“实验中医学”系列课程的建设与教学,着力指导学生探索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培养出了一批批具有实验理念和基本技能、具有时代特征的称职的当代中医师。
作为一名中医学教师,方肇勤具有创新的教育理念和超前的教学方法。他认为,实验、探索,对中医的传承、发展,对培养当代中医大学生的能力素质至关重要。他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通过多种实验技术手段解决问题,揭示生命现象,提高诊疗水平。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尝试开设了中医与实验相关的教学课程,让本科生觉得中医理论并不“玄乎”,是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的。之后,他探索性地开出中医学综合实验系列教学,从而让教学演变为学生自己做中医设计、技术培训,自己做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通过近20年的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实验中医学》系列教学课程,从而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这样的殊荣,在中医教学领域实属凤毛麟角。
方肇勤灌输给学生的最基本学术价值是,医学要发展、发明,解决医学问题,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因而他致力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课程设计中煞费苦心。譬如,给学生一篇公开发表的医学论文,鼓励学生找出问题所在,并在课堂内大胆发声,被誉为“头脑风暴”。结果显示,学生“批判”能力超强,可以将论文中存在的细枝末节毛病都“精挑细选”出来。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受冲击,惯有的思维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实验动物望闻问切,创建中医诊法和辩证方法学
方肇勤认为,探索和发现,是基础医学的基本使命。中医药事业需要继承,更要发展。几十年来,他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数十项,寒来暑往,日日夜夜,他奋战在实验室,埋头于研究中,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方肇勤参与的科研成果“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所负责的项目“大鼠、小鼠辨证论治实验方法学的创建”荣获中国实验动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原发性肝癌中医药辨证论治的基础研究”荣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实验小鼠四诊与辨证方法学的创建”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他带领团队开创的常用实验动物大鼠、小鼠辨证论治方法学,开始了中医计量化和标准化方法,为中医医学疗效提供了判断。
中医擅长“把脉”,而为实验动物大鼠小鼠望闻问切则闻所未闻。方肇勤花了10年的时间,得到了重量级的认可--他领衔团队参与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重点学科带头人,他将动物实验引入中医,给中医建立一种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努力将采集的数据与中医理论的气血阴阳虚证对应,并提出了换算方法和公式。就连最难把握的切脉都有了办法--他们发明了一种笼子,能让实验鼠愉快且迅速地接受心电图采集。通过读心电图,方肇勤可以得到实验鼠的8个脉象。
方肇勤说,对实验动物进行把脉,就是要让中医“辨证论治”对接当代科学。因为,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40余年耕耘在中医教学和科研天地里,方肇勤将探索创新的理念贯穿始终。不遗余力地培养具备科学探索能力和素质的当代中医高级人才,是他的使命担当,也是动力所在。
每每看到学生心智被点亮时发光的眼神,他总是感到莫大的享受。这样的回馈是对其从师一生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本文转载于上海市教委官方微信“教师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