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实录】国医大师施杞教授在第49期“岐黄论道”主题活动上的讲话

来源:宣传部发稿时间:2024-11-30浏览次数:10


引路、铺路和养路,努力为党的中医事业奋斗终身

——国医大师施杞教授在第49期“岐黄论道”主题活动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今天有幸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想法和经历。面对各位年轻的教师和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我想谈谈我们中医人需要经历的三个奋斗阶段。

第一阶段:怀梦筑基。这一阶段是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阶段:建功立业。这一阶段,我们逐渐成长为中医药事业的中坚力量。1963年,我进入龙华医院工作,成为一名临床医生,分别师从石氏伤科石筱山先生和石幼山先生,其后担任了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上海中医学院院长,后来成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首任校长。

第三阶段:传承使命。这一阶段,继续承担历史赋予的责任,把中医的根和魂传承下去。1998年,我从校长岗位退下来,回到业务岗位,专注于临床、科研和教学,带领团队培养了50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现在遍布全国25个省市,成为中医药事业的骨干力量。

在这个从教的历程中,我的基本思路是把学生培养好,做好引路、铺路和养路的工作。

引路:我们要引导学生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基础与机遇的关系、就业与创业的关系、做事与做人的关系。

首先,只有努力夯实基础,才能抓住机遇。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许多宝贵的机遇,但每个机遇都属于有准备、有基础的人。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夯实基础。大学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关键在于“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要处理好就业与创业的关系。祖国和人民对年轻一代寄予厚望,青年人当立志创业,为国家的繁荣兴盛创一番事业,而不仅仅是满足于毕业后求得一份工作。

第三,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仅要做好事,更要做好人。正如北宋大家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古人有这样的境界,今天的每一位中医人更要在做好学问的同时,学会做好人,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

所以,我们脊柱病研究所积极倡导“六情教育”,即对党和祖国要有忠情、对人民和病人要有热情、对事业要有爱情、对集体要有感情、对家庭要有亲情、对生活要有激情。大家常常提到“躺平”,“躺平”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我认为主要是缺乏生活的激情。想想方志敏同志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写下了《可爱的中国》这部作品。如果用这种精神激励我们,我想我们就能很快改变这种“躺平”的思想。所以我们要有激情,激情从何而来?从我们的历史责任而来,从我们所继承的先辈遗产中来。因此,我认为,我们都要走好这条路,进一步引好路,把我们大学的校训"勤奋,仁爱,求实,创新"在我们每位莘莘学子心中落地生根。

铺路:做好我们的工作,更重要的要铺好路。因为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博士生,归根结底都是来做学问的。对于学生,我们强调“三自精神”,即文化自信、勤奋自强、艰苦自为。我们的学生如果具备自信、自强和自为的精神,就会有一个高尚的人格基础。

另一方面,我们引导学生写好论文,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医学研究要聚焦健康中国的热点、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攀登点,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科发展的重点。大家要建功立业,成为中流砥柱。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你们就是学科的骨干,是一支重要的学术队伍,所以做研究要为学科发展作出贡献。

为了将上述思想理念付诸实践,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我强调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要秉持“三个面向”,即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

90年代,我提出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中医学子培养要秉持“一体两翼”的发展理念,即以“传承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为主体,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一翼,以“融入现代科学”为另一翼。传统中医药融合现代科学才能够更好实现创新发展。

1998年以来,我带领团队成功申报课题200多项,获得科研资助2亿多元。2003年,我们成立脊柱病研究所,研究所从最初只有一台普通显微镜,发展到现在科研设施价值超过6000万元。所以,我们要感谢祖国,感谢改革开放。科技创新迅猛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在这个阶段,我们倡导“临床—基础—临床”双向转化,坚持总结临床经验向基础研究转化,取得成果进一步转化临床,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我们要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疗效,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我们也要探索未知,为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中医人的贡献。例如,石氏伤科治疗腰腿痛经验丰富,疗效在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一张方子为什么能治疗椎间盘突出?可以让患者免除手术的痛苦?我们通过椎间盘的现代病理研究,发现了椎间盘退变存在“三期变化规律”,其病理变化正好符合中医的“初期活血化瘀,中期和营通络,后期补养肝肾”理论。我们对“三期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得到了香港大学梁智仁院士的验证。王拥军教授专门到香港大学进行联合研究,我们关于“椎间盘退变的三期变化规律”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顶尖的脊柱病杂志Spine上。其后,我们又在该杂志上陆续发表了20余篇骨科相关研究成果。再比如,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许多疾病都涉及痰瘀的问题。痰瘀是中医的核心理论,那么在临床上如何将这一理论与现代病理结合起来?我们梁倩倩教授找到了痰瘀理论的现代科学靶点,即淋巴循环问题。通过20多年的团队研究,我们不仅获得了众多项目资助,创建了科研平台,还推动了临床水平的提高。近十多年来我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指示,面向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需求,聚焦慢性筋骨病,弘扬石氏伤科内伤学说,构建了“中医骨内科学"从而推动了中医骨伤学科创新性发展,我也成为我国中医骨内科学的奠基人。

我们团队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部市级一等奖12项,其中包括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2007年,我们获得了这一奖项,至今在全国中医界,尚没有其他团队能再次突破这一成就。因此,龙华医院骨伤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骨伤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健委重点专科以及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我们团队也成为教育部创新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还是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弘扬了石氏伤科的临床特色,构建了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平台。

同时,我们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才,其中200多人成为教授、主任医师、院长、所长,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青,国家优青,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全国劳动模范,大学副校长,成为全国中医学科骨干,形成了人才事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养路:我今年88岁,70岁时正式向党委提出辞呈,把大部分业务工作的接力棒交给了王拥军教授,但我仍将教学视作终身事业,到站不下岗。本着“强国有我”的信念,我决定继续担任“养路工”的角色,陪伴大家。

“养路”实际上说的是养人。我觉得养人首先要养气。中医讲究精气神,“气者,人之根本也”,所以我们要养气。我常和大家分享两首诗。一首是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另一首是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两首诗是对我们教育工作的启示。作为教师,我们要以墨梅的高尚情操,似春风细雨般默默滋润每一片土地,帮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

我常说,我们的年轻学子经常会遇到三个点:学习的难点、生活的困点和精神的堵点。我们既是医生,又是老师,应该把中医整体观应用到学生的培养中,要和气血、调脏腑、通三焦、宣肺气、降心火、疏肝郁、养脾肾。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一批生机勃勃的学者队伍。我将继续和大家共同努力,希望通过分享交流,让我们大家共同树立“学生因老师而成长,老师因学生而光荣”的价值观。

我现在每周有三个半天的门诊,基本上都是教学门诊。每个月我都会受邀参加两三场全国学术会议,这些会议主要由我的学生们组织。学生再培养学生,形成了五代同堂的局面,加起来我的弟子门人有三千多人。我们成立了全国"石筱山伤科学术联盟”,成员遍布全国各地,有70余家三级甲等中医院骨伤科为成员单位,其中不乏各个学会的会长、副会长,每年都要牵头召开学术会议。所以,我每年参加十几场学术会议,尤其是在九月到十二月,几乎每个周末都外出参会。一方面,我为已毕业的门人鼓掌,也和他们讨论骨伤学科建设在当今形势下,在中西医发展背景下如何更好推进,以表我一份老骥伏枥的情怀。所以,和他们在一起,和年轻人在一起,我感到非常高兴。

前段时间我在市里开会,一位领导问我,88岁的我为什么中气这么足,走路这么快。我说没有秘诀,除了出差,我基本上都是和年轻人在一起,和五代同堂。是年轻人给了我精气神的气场,从这一点来说,我衷心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关心和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