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期岐黄论道·杏林有约 | 启智润心: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展望

来源:宣传部发稿时间:2025-04-10浏览次数:35


为深化课程思政内涵建设,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深度融合,49日下午,第52期“岐黄论道·杏林有约”主题活动在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心辅楼301教室举行。本期活动以“大学之道·启智润心——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展望”为主题,由教务处、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主办,特邀上海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思想政治教育特聘专家张智强教授,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张黎声教授及教务处处长张亭立教授作专题分享。校党委副书记沈辉为三位嘉宾颁发“阳光导师”聘书。学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教师、教学骨干教师、教师党支部书记、青年教师班主任、学生代表等近百位师生现场参与。

在主题分享环节,张智强以“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方向”为题,围绕党中央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要求及青年一代的新期待进行了深入解读。他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高校思政课的核心内容,也应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将其有机融入专业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认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作为“双一流”高校和全国中医药院校的排头兵,应在全国率先承担起这一责任。他以我校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为例,提出该课程的思政教育主线应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事业的要求,增强学生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责任感。他指出,学校具备先发优势和学科优势,应通过多种举措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更好培养促进全民健康、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一代新人。

张黎声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详细阐述了如何在专业课程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他强调,课程思政不应仅停留在表面,而应倡导“内生式思政”理念,教师要主动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从教材的逻辑关系和学术思想中提炼思政内涵,而非单纯依赖故事和案例。他表示,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将国家战略、区域发展需求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通过“高站位”的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课程内容。他还提到,课程思政应注重学生品格塑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责任感,使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地渗透到每一堂课,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深度融合。

张亭立回顾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历程。她谈到,自2013年开展课程德育建设以来,学校在课程思政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如先后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试点校、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并获得多项国家级和市级教学成果奖。目前,学校已拥有2个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团队、21门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课程思政建设已从外在推动转变为教师的内生自觉。她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在各学科专业中进一步发掘育人元素,推动课程思政工作迈向新高度。

在互动交流环节,参会师生积极提问,就如何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如何在教学中做到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等问题进行讨论。三位嘉宾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解答和建议,现场气氛热烈。

活动最后,三位嘉宾分别送上寄语,鼓励教师们积极投身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探索创新,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参会教师纷纷表示此次活动收获颇丰,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立足专业特色,积极探索思政育人新范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贡献力量。[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