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旗渠精神的感召与淬炼中,我校2025年教师国情教育研修班圆满落下帷幕。七天沉浸式的学习与实践,让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岗位的教师们完成了一次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行动的精神跨越。他们行走在太行山间,立于青年洞前,聆听修渠往事,对话时代新声,在红旗渠这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下,重新审视教育的使命与教师的担当。
研修期间,全体学员围绕“精神传承与文化根脉”“科技创新与中医药教育”“乡村振兴与人才培养”等专题,结合岗位职责撰写学习体会。现将部分代表感言摘编如下,供全校教师学习交流,以期进一步推动研修成果向教育教学实践转化,持续提升我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立德树人能力。
【学员感言选摘】
本次国情教育研修让我对红旗渠精神有了从“知晓”到“深悟”的转变。那条“人工天河”背后,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是一段历史印记,更像一面镜子,照见教育工作者在立德树人路上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这次研修活动,让我对“精神传承与文化根脉”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从殷墟甲骨的文字密码到红旗渠的精神丰碑,从乡村振兴中传统技艺的活化到科技创新里的文化基因,这些场景共同印证了一个道理:任何时代的进步,都离不开对自身根脉的坚守与创新。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师,我愈发清晰地意识到: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中医药文化的“守正创新者”——让学生在传承千年的岐黄之术中,既读懂“天人合一”的智慧,更学会用现代思维破解健康难题,这正是新时代中医药教育的使命所在。
——董杨 中西医结合学院 副教授
红旗渠之行,是一次追寻信仰之源、汲取精神之力的心灵洗礼。青年洞前,脚步沉重却坚定;话剧舞台,泪水无声却滚烫。修渠人用双手凿山开道,我们亦当以实干担当破冰前行。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将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融入教学管理,用“为民服务、团结协作”的力量激发团队建设热情,在传承中医药文化与智能融合的路上坚定前行,不负时代,不负教育初心。
——姚勇 中医药人工智能学院 实验师
七月,走进太行山,仰望绝壁上的红旗渠,话剧的泪点与修渠老人的讲述在胸口汇成滚烫的记忆。林县人民“不认命、敢叫山河换颜色”的豪情,递给我们中医药人三把钥匙:
第一把,敢。面对中药质控、疗效评价等“硬骨头”,须以寸心改山河,敢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第二把,分。把宏愿拆成可验证的单元,像当年先让每一渠段通水,再汇成千里长渠;今天也要让每一次实验、每一项标准先立住,再聚成创新洪流。
第三把,合。爆破、除险、炊事各司其职却同向一条渠,今天的多学科团队也要拧成一股绳,把论文写进中国人的健康江河。
——李禄金 交叉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此次研修以“理论铸魂+现场研学+实践赋能”的立体化模式,让我深刻领悟了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在红旗渠纪念馆,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修渠工具,生动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内核;在青年洞徒步体验中,我切身感受到当年建设者的艰辛与坚韧。红旗渠精神不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是新时代应当传承的精神财富。面对悬崖峭壁,林县人民用十年鏖战凿出“人工天河”,靠的是“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信念。
这种精神启示我们:在新时代工作中,必须发扬“一锤一钎干到底”的韧劲,遇到困难不退缩;强化“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协作意识;更要坚守“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情怀。我将把红旗渠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岗位上敢啃“硬骨头”,善解“复杂题”,以实干担当践行初心使命。
——全瑾 中医药博物馆 副研究馆员
身处青年洞山碑下,看着一锤一钎刻在太行岩石上的印记,听着悬绳凿壁、代代接力引漳河水的故事,走近杨贵、吴祖太、李改云这些鲜活的名字,看着朝阳村、庙荒村呈现出的新时代林县乡村振兴与科技产业创新的新面貌。光阴流转,红旗渠这条太行绝壁上的生命线所流淌出的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冲刷出时空交织的涟漪,迸发出了催人奋进的力量。
作为一名辅导员,在面向青年一代的思政教育工作实践中,必须以身示范,以永不磨灭的中国故事及其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学会从困境中汲取化绝望为希望的力量,书写新时代青年的精彩华章。
——陶茹文 学生工作部(曙光临床医学院) 辅导员、讲师
参加本次红旗渠教师国情研修班,通过实地走访红旗渠纪念馆、庙荒村、殷墟博物馆等考察点,我收获颇丰。红旗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我在临床和科研中迎难而上、团结协作。庙荒村的蜕变,为我所进一步建设“太极健康”品牌提供创新思路,助力其推广。殷墟之行让我坚定文化自信,明白中医等传统文化需在传承中创新。今后,我将以红旗渠精神为指引,提升业务能力,坚守初心,为人民健康和中医药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韩榕 上海市气功研究所 住院医师
秃头山,风卷沙土覆残垣,
人相食,连年荒旱苦人烟,
贵如油,半瓢不敢轻泼流,
盘阳会,引漳入林下决心,
勇担当,自力更生洒血汗,
建长渠,团结协作凝希望,
打旱井,巾帼顶起半边天,
筹物资,飞檐走壁都不怕,
红旗飘,党员引领成奇迹,
展笑颜,团结协作铸辉煌,
代代传,艰苦创业精神存。
——夏瑜桢 中药学院 办公室主任
渠魂入心·师道新程
太行岩壁的凿痕震麻掌心,
十万记锤音刺破迷障,
粉笔即钢钎,讲台是渠床,
以心血为楔,在蒙昧的断层上,
贯通知识的银河!
扁担颤悠的民心砝码,
在教案页脚刻下经纬,
左肩承立德,右臂擎树人。
殷墟甲骨灼燃眉间,
文字刻痕烙进魂魄,
这文明炬火,由师者续焰!
看!红旗渠脊梁挺进无人机旋翼,
团结号子撞响科研穹苍。
携一抔太行石魄,
汲精神活泉灌溉课堂,
领学子共凿新时代青年洞,
于黄浦江畔矗立教育不坠的星河丰碑!
——何宇迪 护理学院 讲师
渠魂新章
——红旗渠感怀
凿壁穿云三十年,
一渠碧水引天泉。
铁钎凿破千山雪,
血汗浇开万顷田。
旧岭曾闻饥馑苦,
新畴今见米椒鲜。
无人机掠青峰上,
数字春潮涌陌阡。
光远丝纤织日月,
太行骨气化晶篇。
莫言往昔英雄事,
且看今朝再着鞭。
——袁开惠 科技人文研究院 医古文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